新青年是指成长于经济腾飞时期的一代,其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比父辈要超前,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生活享受意识,追求性价比成为其主流消费理念。而以科技赋能和消费类型多元化为特征的新消费则代表了市场需求的趋势。促进新青年和新消费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塑造经济发展新引擎的重要力量。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青岛全市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552097人,占15.41%;15~59岁人口为6476976人,占64.31%。青岛市青年人口体量大,发挥青年消费引领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青岛市加快老城复兴与城市更新转型的探索步履,运用“政府+平台公司+社会资本”方式,打造历史城区有机更新典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改善城区环境面貌。在城市更新进程中,如何将打造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融入其中,推动吸引新青年与激发新消费相融合,将为青岛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提供动力。具体而言:
一是优化提升青岛市商业业态,拓展新青年消费体验。为更好推动新青年与新消费融合发展,需要引入在青年人中流行的商业业态,如吸引骑行、露营户外等产业的零售商入驻。这些商业业态中,新青年用户群体广泛,且流行程度高,既可以引进实体体验店,如户外、骑行的头部厂商的旗舰店;又可以线上线下经济做结合,同时配合直播经济、网红经济等多种模式,将城市更新成果进行网络推广(如小红书、抖音等),吸引人流量,方能获得更多消费机会,并带动相关就业。同时,应当借鉴外地成功经验,以高质量业态规划保障新青年消费需求。例如,在历史街区的城市更新建设上,用产业和消费两条腿走路。这既可以促进青年人就业,也可以保障青年人的消费水准。相比广州沙面岛以及成都东郊记忆等区域,我市城市更新历史街区改造仍具有业态发展不均匀等问题。唯有发展更多业态,引入数量更多、类型更多元的企业,才能吸引更多青年人在此工作、消费,诸如餐饮、娱乐、文化与艺术等多个业态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土壤。以消费为主的商业业态才能在非旅游旺季得以存续。
二是提升消费类场景烟火气,做到先存续再发展。以城市更新为抓手进行的街区改造进程中,消费类商业业态也应更加注重烟火气与市场化的结合。曲高和寡的业态需要更多的成本去维持,而更接地气的业态则可以在存续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升级改造。在历史街区的城市更新与新青年融合的问题上应循序渐进,而非要强求一步到位。一方面,可以推动开放长租公寓市场化进程,降低青年生活成本。例如,台东步行街周边应以政府提供存量改造旧楼为核心,推进长租公寓市场化进程,同时对青年人实行精准补贴。发展政府引领的长租公寓模式,在降低青年人生活成本的同时可以提高年轻人在其他方面的消费。同时,政府应对长租公寓申请人群加以筛选,更加注重吸引刚工作的应届生或外地来青的青年人,并注重引得来、留得住。另一方面,加大演出业、娱乐业的招商力度。演出业、娱乐业等产业能够与餐饮业、住宿业、文化产业等形成多业态互补,同时还可以有效吸引更多青年人来此聚集、消费。以大鲍岛历史街区为例,大鲍岛历史街区有多个舞台,而舞台的管理经营权来自于历史街区管委会,管委会应该加大市场化力度,与演出经纪公司合作,多承揽承办受青年人喜爱的演出形式(LIVE HOUSE、脱口秀等),通过演出业、娱乐业,带动餐饮、住宿以及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
总之,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融合新青年和新消费,推动新青年与新消费之间实现双向促进、合作共赢,才能最大程度发挥青年友好型城市的内在优势和持久潜能,使得更友好的城市和更有为的青年,相得益彰、共融共生。进而为新消费模式的打造,促进城市消费能级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中共即墨区委党校 邵晓燕 董岳 王晟哲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