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叫响“交心办·事事通”金字招牌 青岛聚力打造一流交通运输营商环境

各审批窗口线下业务减少近一半,前11个月减免车辆通行费3.49亿元,创新“移动式案件处理”模式,推广“先培后付”驾培改革模式,全市71个高速公路收费站全部实现数字人民币支付……12月6日,青岛市政府办公厅、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23年青岛市交通运输局关于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相关工作情况。

发布会现场

与民“交心”,让群众办事高效畅通

加强审管衔接。建立形成信息联享、业务联学、技术联动、要事联席、多方联督的“五联”审批监管协同机制,确保“审管分离”模式下的审批高效顺畅、监管实时到位。

加快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数字化”建设。对行政许可、备案等6类、114个政务服务事项进行系统梳理,办事指南编制完成率、发布率、可网办率、可全程网办率、进驻大厅率达到5个100%。持续推进道路运输从业人员资格证换证、补证等4个高频事项“跨省通办”,办结率达100%。

延伸政务服务窗口。依托分布在全市各个区域的机动车检测机构,设立50处道路运输便民服务站,开展营运车辆安全技术检验、综合性能检测、排放检验和道路运输政务事项审验“一站式”便民服务,将营运车辆年审、换证、客运车辆等级评定等全部入驻便民服务站,实现服务窗口延伸。目前月均办理8000余件,各审批窗口线下业务减少近一半,办理满意率100%。

道路运输便民服务站让业户享“一站式服务”

畅通群众意见反映渠道。开发政务微信、政务微博、公开电话等渠道受理端口,一并纳入12328热线业务系统流转,实现“统一标准要求、统一转办督办、统一分析研判”。今年以来共受理各类热线转办事项5万余件,按期办结率99%以上。举办山东省12328热线业务和技术培训班,持续提升12328热线业务管理和综合服务能力。

为政“用心”,让政策落实上下贯通

聚焦港口航运等9个领域,出台“稳中向好、进中提质”55条政策措施和50条创新举措,开展“送政策上门”企业服务月活动,确保企业能够第一时间直达快享各类政策红利。落实航空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兑现航空客货运航线补贴10批次,补助7条货运航线950个货运航班、5条客运航线322个客运航班。落实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政策,助力800余家中小道路货运企业融资30亿元。发放农村客运补贴、城市交通发展奖励资金9697万元。新培育国家A级物流企业4家,总数达到110家。深化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改革,1—11月,减免车辆通行费3.49亿元。

法治“安心”,让管理服务交汇融通

健全法规规范。《青岛市海上旅游客运管理办法》拟于年底前制定出台,进一步规范海上旅游客运经营行为,促进海上旅游客运健康有序发展。山东省首个游艇码头工程质量检验方面的地方标准——《游艇码头工程质量检验规范》印发实施,有效填补该领域地方标准空白,让从业单位质量管理有据可依,使建设过程质量检验有据可循。

强化信用监管。巩固提升“信用交通市”创建成果,实行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对不同信用风险等级的企业,实行差异化监管,对合法经营企业一视同仁,对严重违法违规企业坚决严厉打击,营造“保护合法、服务守法、制裁违法”的行业发展环境。

彰显执法温度。推进胶东五市、市级部门、区市联合执法常态化,积极推行说理式执法,把普法融入行政执法工作全过程。落实“不罚”“轻罚”清单。创新“移动式案件处理”模式。将高速公路交通运输违法案件处理窗口转移到服务区或收费站,方便客运班车及大件运输车辆往返途中进行案件处理,降低当事人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

创新“移动式案件处理模式”

改革“强心”,让市场要素加快流通

推广“先培后付”驾培改革模式。全市135家驾校全面推行“先培后付、计时支付”模式,对培训内容进行全流程信息化监管,从根源上破解学员退费难题,该模式推行以来,全市已有6万余名学员报名学车,有关收费退费纠纷投诉较之前下降95%以上。

深化数字便民服务。深化ETC智慧停车城市试点,新增ETC停车场50个、总数超200个,市内主要景区周边实现路侧停车ETC收费、覆盖车位5万个。全市71个高速公路收费站全部实现数字人民币支付,全国首创轨道交通数字人民币无电无网支付。

冷链专列

创新班列服务。创新推出点对点、门到门全程定制班列服务和大客户、冷链、跨境电商供应链专列,开通首班中欧班列(山东-越南同奈)、首班奇瑞汽车出口专列、首班上合示范区-莫斯科“中俄快线”,解决外向型企业国际物流供应链难题。1—11月,中欧班列(齐鲁号)开行814列,位居全省前列。

服务“贴心”,让物流运输快达直通

完善口岸服务收费公示制度。认真落实口岸收费目录清单公示制度并强化动态更新,督促港口经营企业和港口服务企业进行收费公示情况自查,积极引导口岸收费主体通过“单一窗口”公开收费标准、服务项目等信息,增强口岸收费的透明度、可比性。鼓励口岸企业提供“一站式”收缴费服务,推广“一站式阳光价格”服务模式。根据中国(山东)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正式升级增加企业收费公示自动更新功能的最新变化情况,第一时间督促港口企业及时更新口岸服务收费目录,强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收费公示,扩大口岸企业“单一窗口”公示率,实施口岸服务收费动态管理。

实施船舶引航效率变革。全国首创港池内“套泊热接”作业新模式。2023年1—11月底,港池内“套泊热接”共完成655组,节约983.62小时,为码头增收4080.5万余元,为船公司节约租金572.8万余元,节约燃油费用825.1万余元,提高集装箱运输效率增收约9807.1万余元。

青岛港船舶靠泊

下一步,青岛市交通运输局将继续深化交通行业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持续跟踪政策落实成效,聚焦市场主体急难愁盼问题,扎实推进各方面的工作。

完善服务机制,提升治理效能。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服务便利化程度。大力推进交通运输业务“掌上办”,实现行业政务服务事项线上办理全面扩容。深入推进交通运输数据资源一体化整合,以数字化赋能营商环境持续提升。强化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全面推行首违不罚、轻微免罚、说理执法,包容审慎监管新业态。大力推进跨地区、跨部门联合执法,深入落实“综合一次查”“检查计划审批备案”等制度,坚持对企业“无事不扰”。

强化政策落实,提升产业能级。出台“稳中向好、进中提质”政策措施清单(3.0)版,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和跟踪问效,打造行业政策制定、宣传到兑现问效全链条闭环模式,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持续加大对重点企业的全程跟踪服务力度。主动定期上门走访,全力帮助企业稳订单、稳业务、稳收入。持续开展国家A级物流企业评估,开展2023年现代物流产业链头部企业评选工作,加大骨干企业和服务品牌培育力度。

破解项目难题,提升出行品质。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强化重大交通建设项目要素保障和项目落地全链条服务。继续坚持项目清单化管理和“立行立改”,加强实践学习锻炼,坚持发现问题在一线、解决困难在现场的工作方法,提高服务项目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统筹市民通勤通学需求、地铁及枢纽衔接、场站及道路条件等因素,做好新打通道路公交覆盖,重点解决城阳、高新区等新建城区新打通道路公交不便问题。适当延长地铁沿线公交线路运营时间,方便市民换乘出行,进一步提升夜间公共交通线网的服务能力,助力夜经济发展。

青岛港口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宋大伟

责任编辑:林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