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以文惠民促民生 青岛多举措并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11月24日下午,青岛市政府办公厅、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感受身边变化共享城市美好”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场。

近年来,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满足广大市民群众多元化文化需求作为推动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大力扶持培育城乡文化队伍,着力提升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我市连续三届被评为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县,顺利通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复核。

市博物馆扩建工程顺利实现主体封顶

围绕补短板,强弱项,统筹资源配置,加快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文旅系统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实现常态化免费开放,服务城乡的便民文化圈基本形成。

一是布局建设一批市级重点文化设施。市博物馆扩建工程顺利实现主体封顶。深化图书馆总分馆制改革,市图书馆新馆选址邮轮母港,年底前完成立项。国家海洋考古博物馆正式签约落户青岛,市美术馆新馆正在根据片区城市设计规划稳步推进。目前,全市共有11个(15处)公共图书馆、11个(13处)文化馆,全部为国家一级馆,建成图书馆分馆208个、“青图驿站”104 个、24小时图书馆34处、“朗读亭”70处、文化馆分馆159个、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37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900多个,覆盖全市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日益完善。

二是大力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以市政府名义出台《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对社会力量开办博物馆等进行奖励扶持,开展中小博物馆三年提升行动,组织重点国有博物馆与非国有博物馆结对帮扶。目前,全市拥有各类博物馆125家,总量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博物馆规模实力不断壮大;形成了海洋文化、历史建筑、乡村记忆、工业遗产四大博物馆集群,结构体系不断优化;107家博物馆实现免费开放,占全市博物馆总量的85.6%,文化惠民效益不断彰显。

三是营造丰富特色文化场景。去年以来,我们以老城区为主阵地,利用里院等老建筑打造33处庭院演艺项目,推出了实景话剧、传统曲艺等一系列文化活动,让市民游客“零距离”感受多元文化魅力。在前海一线、中山路、胶东机场等重点区域设置了一批城市音乐角,以微演艺“街头快闪”的形式为市民游客带来更具沉浸感的体验。加快主题文化街区建设,按照“文化+”的融合发展思路,围绕“日逛夜游”定位打造提升大鲍岛区域,引入岚曦社、洛川家美术馆等一批文化新业态,策划举办了以寻年味·大鲍岛年货大集暨新春民俗文化节、“春天里·拥鲍你”城市文化艺术节等为代表的80余场活动,大鲍岛文化休闲街区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今年全市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4.7万余场

优质化、均衡化、精准化是改善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群众文化活动社会效益的关键。今年以来,全市已组织开展线上线下各类文化活动4.7万余场。

一是塑造特色活动品牌。以“欢乐四季·文惠万家”为主题,以提升群众文化服务为主线,打响“季季有主题、月月有亮点、周周有热度”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组织公益文化单位为群众“量身定制”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出了“欢乐青岛”广场周周演、“快乐假期跟我学”、广场舞大赛等一系列深受群众喜爱的活动赛事,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社区,走近大众,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青岛成为文化和旅游部首批确定的全国8个“非遗在社区”试点城市之一。

二是服务乡村文化振兴。制定《青岛市乡村文化建设样板镇村创建工程实施方案》,实施送戏下乡工程,每年组织全市专业艺术院团和群众文艺精品队伍深入农村为广大群众演出,确保“一村一年一场戏”,全市行政村覆盖率实现100%,今年已演出4100余场。实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按照“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目标任务,今年已放映5.3万余场。连续举办18届“大地欢歌”乡村文化艺术节,策划开展“乡村春晚”、乡村广场舞大赛、乡村歌手大赛等农村公益文化活动。组织各级文化志愿者队伍开展“艺术彩虹”文化志愿服务进乡村,通过送演出、送展览、送培训、送讲座的形式,不断丰富广大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三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坚持对准群众胃口、打造群众舞台,出台《青岛市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对接的实施意见》,指导各区市创新推出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打造了城阳区“文化超市”、西海岸新区“你买书,我买单”、胶州市“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等一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新模式。胶州市被确定为“国家文化艺术之乡”,平度市《行走的书箱》获评“全国乡村振兴优秀实践案例”,城阳区《“片区化”精准服务模式 助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发展》被评为“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发展优秀案例”。

四是积极开展惠民消费促进活动。大力提振文化消费,统筹区市两级资源,对文创产品、文艺演出、影视图书等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高频文化消费进行直接补贴,最高补贴消费金额的30%。今年以来,累计发放消费券1254.17万元,直接带动消费2188.39万元,间接带动消费1.14亿元。前三季度,全市文化娱乐业营业收入39.5亿元,同比增长33.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3.5个百分点。

推动文化艺术融入百姓生活

加快艺术城市建设,提升全民艺术素养,使文化艺术深深植根于市民的日常生活之中,让这座城市的人文底蕴更加深厚。

一是繁荣艺术精品生产创作。制定《青岛市文艺精品项目扶持奖励实施细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青岛人、青岛事为主要题材,指导打造了一批反映时代发展成就、展现身边幸福生活的艺术精品。京剧《东方大港》入选第十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展演;话剧《烟火人家》入选文旅部剧本扶持工程;舞剧《星河》入选第十四届全国舞蹈展演剧目;话剧《樱桃红了》、青岛科技大学《画笔为枪、民族救亡——弘扬抗战精神主题连环画展》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资助项目;交响乐《新世纪灯塔》入选时代交响—中国交响音乐作品创作扶持计划;“胶州吹打乐”荣获2023年全国民族器乐展演活动“优秀乐种组合奖”。现代吕剧《民心安处是吾乡》入选全省吕剧优秀剧目展演。我市30余名演员荣获“第九届山东戏剧红梅大赛大奖”,3名演员荣获山东省中青年戏曲演员比赛奖项,1人入选2023第二届黄河流域戏曲演出季优秀中青年戏曲演员名单。

二是策划举办高质量艺术活动。全力构建大型演出、音乐节会聚集地,邀请知名音乐家、流行歌手来青演出,举办谭盾音乐周、赵季平专场音乐会、李荣浩、薛之谦演唱会等一批高水平音乐会,策划凤凰音乐节、艾克什机场音乐节、新青年音乐节等20余场潮流音乐节,引流超过45万人次。引进韩美林生肖大展,举办“丹青赋彩新时代——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展”、《五月阳光——乌拉圭当代艺术展》等一批高质量主题艺术展览。“看演出”“看展览”已经成为当下岛城市民的时尚生活方式之一。

三是培育全民阅读新风尚。打造“书香青岛”全民阅读品牌,深入推动“书香机关”“书香校园”“书香家庭”“书香社区”等建设,在青岛电视台创新开设《书香青岛》专题栏目,开展“书香飘万家”“汇泉讲堂”等200余场活动,惠及全市百万阅读人群。制定《青岛市城市书房建设实施方案》,在全市建设50处城市书房,各区(市)至少建成一处示范项目,建成后将与市图书馆资源深度对接,集图书借阅、文化体验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努力打造一批“小而美”的新型阅读空间。“书香青岛”入围中国全民阅读媒体联盟推出的全国全民阅读品牌综合传播影响力榜单,在全国41个地区全民阅读品牌中位居市级品牌前5名。

下一步,我市将坚持人民至上,立足文化强市建设,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内容载体、方法手段创新,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进一步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活力,让广大市民群众享受到更多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王泽佩

责任编辑:王海山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