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小镇大天下


千强镇是镇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是镇域高质量发展的楷模和引领者。图为今年入选“千强镇”的青岛即墨区田横镇


建制镇是县域发展的基本单元和城乡联系的枢纽带,发展小城镇是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需要,也是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基点。

近日,“2023年全国千强镇榜单”由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指数研究课题组和国信中小城市指数研究院发布,榜单将经济发展、创新活力、发展潜力、生态宜居、生活富裕五个要素列为一级指标,最终评出1000家具有带动示范效应的强镇。

千强镇是镇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是镇域高质量发展的楷模和引领者。今年入选“千强镇”榜单的小镇以工业镇为主,另外也包括嵌入大城市(城市群)的卫星城镇和一些特色农业镇、特色旅游业镇。

小城镇是比农村社区高一层次的社会实体,镇域经济与农村经济息息相关,同时又是县域经济、城市经济的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国家体制和政策的调整,小城镇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特征。随着近年来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小城镇在城镇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被不断申明,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千强镇是地区市场多样性的标志

“千强镇”榜单是反映区域发展程度的一个侧面。

从今年的榜单来看,江苏以260个排名第一,浙江以230个排名第二,广东以112个排名第三,三个省份的千强镇数量合计占比超60%。广东虽然入选千强镇的数量不及江苏和浙江,但全国GDP过千亿元的4个镇,有2个在广东,广东凭借狮山镇和北滘镇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两个千亿镇的省份。

山东有85个镇入选今年的“千强镇”榜单,排名第四,数量上与江浙粤三省存在差距,但近三年新增19个千强镇,在增长速度上领跑全国,向着“镇域经济大省”大步迈进。

从千强镇在省内16地市的分布来看,济宁和淄博各自以11个千强镇并列省内第一,枣庄以9个排名第三,之后依次是威海7个、滨州7个、青岛6个、潍坊6个、德州6个、临沂5个、泰安4个、东营3个、烟台3个、聊城3个、济南2个、日照2个、菏泽0个。

在普通人的理解中,千强镇的数量与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多少呈正相关性,但从16地市的数据来看,山东省内的“双子星”青岛和济南的千强镇数量并不亮眼。

“济南和青岛这两个山东省内的核心城市对周边地域的辐射带动作用非常强,但同时也会大量吸纳周边地域的人口、资金、产业等资源,产生虹吸作用,这种发展落差现象通常被称为‘大都市的阴影区’,是一种客观存在。另外在大都市的发展过程中有‘撤镇设街道’的相关操作,客观上把一些特别有竞争实力的小城镇纳入到市辖区的管理范畴了。”山东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土地经济中心主任杨志恒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杨志恒说:“镇域经济发达程度是地区经济活跃度的一个晴雨表,经济活跃度表面上反映在同比增长率上,但从实践层面看,更多是一个地区市场多样性的标志。”在支撑镇域经济方面,民营企业的贡献是多维度和深层次的,然而,山东省民营经济偏弱,“从经济所有制结构来看,国有企业占主导力量,民营经济多集中在采掘业、建筑业、服务业等资源、劳动密集型行业,在激活镇域经济发展动能上表现还不够突出。”

公认的民营经济高地苏州此次在“千强镇”榜单上的表现格外耀眼,据统计,苏州共计51个镇中有50个都入围了榜单,而在榜单前10强中,苏州占了7席。

东莞也表现出镇域经济强大的韧性与活力,2023年,东莞28个镇全部上榜全国千强镇,最高排名全国第14位,最低排名全国第294位。虽无缘全国前十,东莞仍有14个镇上榜全国百强。

2023年,东莞28个镇全部上榜全国千强镇,14个镇上榜全国百强

将目光转回山东,榜单前100名中有8个来自山东的小镇——济宁市兖州区新兖镇位列省内第一、全国第42,淄博市临淄区金山镇位列省内第二、全国第44,东营市广饶县大王镇位列省内第三、全国第69,威海市文登区小观镇位列省内第四、全国第74,青岛市黄岛区泊里镇位列省内第五、全国第76,枣庄市滕州西岗镇位列省内第六、全国第90,滨州市无棣县马山子镇位列省内第七、全国第93,枣庄市滕州木石镇位列省内第八、全国第94。

乡村振兴的发动机和稳定器

40年前,费孝通写下著名的《小城镇大问题》,文章里写道:“我早年在农村调查时就感觉到了有一种比农村社区高一层次的社会实体的存在,这种社会实体是以一批并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口为主体组成的社区。无论从地域、人口、经济、环境等因素看,它们都既具有与农村社区相异的特点,又都与周围的农村保持着不能缺少的联系。我们把这样的社会实体用一个普通的名字加以概括,称之为‘小城镇’。”

小城镇向内连接着乡村,向外连接着县域和城市,发展壮大镇域经济,对于统筹城乡发展意义重大,是乡村振兴的发动机和稳定器。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吴淼在去年4月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出,小城镇要为推进乡村振兴发挥多样化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小城镇是中国最基层政府所在地,既承接自上而下的资源、执行国家乡村振兴政策,又充分了解农村居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需要在乡村振兴中肩负起提供全面、优质公共产品的功能。

其二,小城镇作为物资、信息和技术的聚集地,保障镇域生产要素的高效供给,其相对完善的公共设施和高度集中的空间布局将是发展乡村二、三产业的理想场所。

其三,小城镇可以通过建设集中的商贸城和商业街满足农民的购物、娱乐需求,通过构建电子商务和物流体系为农民提供更为丰富的产品。经过一定程度的培育和发展,小城镇将成为农民就近城镇化、享受市民化生活的第一选择。

其四,小城镇对于实现城乡空间联动、要素互通、共同发展具有突出作用,一方面吸纳农村人口在镇区创业、就业和生活,促进农村地区的资源、人口向城镇流动;另一方面承接大中城市外溢的产业和消费,有助于疏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秩序混乱等“大城市病”。

在传统自然经济条件下,小城镇自生自发、不断成长。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城镇被纳入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中,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强调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小城镇在新的发展契机下,愈加向好向强。

发展镇域,突破口何在

山东的千强镇数量与江浙粤三省存在一定的差距,面对这一局面应该如何突围破局?

“小城镇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优化居住环境,促进小城镇健康高质量发展,实现就近就地城镇化。”杨志恒在采访中表示。

山东从省级到市级层面早已将引领带动小城镇高质量发展列为重点工作。以省内龙头城市青岛为例,2011年起,青岛通过乡镇合并、撤镇设街道,扭转了小城镇“小、散、弱”的局面;2013年,泊里、蓝村、南村、李哥庄、姜山5镇(街)被列入全市小城市培育试点,发展质量和速度全面提升,如今已经初步彰显出了小城市的气质。

青岛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李光全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那些经济相对弱的镇来说,要积极扩权、培育产业、进行机制体制改革,而对于本身经济基础相对好的镇来说,就要推进强镇实现经济向城市形态化转型,往小城市的方向转,才能更好地吸引人、吸引产业。

杨志恒长期从事城镇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研究,她在关注产业经济的同时,也强调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城镇居民其实对GDP增长了多少没有特别切身的体会,他们更关注生活设施和公共服务是不是更齐备了,社区环境是不是更优美了,每天呼吸的空气是不是更新鲜了。如果一个小城镇是生态宜居的,它就自然会吸引人才和创新型要素的汇聚。”

对生态发展的重视已经成为一个共识,此次“千强镇”的评价体系中,绿化覆盖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饮用水量达标率、耕地使用化学农药减少率等也被列为重要指标进行考核。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张雅乔

责任编辑:王海山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