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一艘在宇宙旅行的太空船上放置了一张可以循环播放的镀金唱片,唱片中收录了地球上最具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其中就有一首古琴曲《流水》。古琴到底有什么奥秘,能担负这么重要的角色?它长什么样?是怎么演奏的?
合影留念
10月5日,青版财经小记者来到市北区文化馆,在文化馆董老师带领下,参观了市北区文化馆非遗展厅。丝弦琴人李可不老师为小记者们带来丝弦古琴的精彩讲座,小记者们听古琴,赏古音,体验古琴之美。
小记者积极举手采访李可不老师
本次活动由青岛市市北区文化馆、青岛市翰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青版财经小记者团共同举办。市北区文化馆是国家一级文化馆、青岛市精神文明单位、青岛市群众文化先进单位,担负着辖区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培训辅导群文骨干、繁荣群众文艺创作和理论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免费开放公益培训等职责。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市北区文化馆以文化市北为指引,群文事业共建共享为理念,助力文化强区;充分发挥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职能,推广全民艺术普及,以文惠民,文馨乐民。市北区文化馆依托场馆文化设施和社区文化广场等便民服务场地,开展文化惠民活动,赋能城市更新建设。
青岛市翰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赵玉隆院长介绍活动流程
青岛市翰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赵玉隆院长向小记者和家长介绍了研究院的情况:研究院定位在“互联网+”视角下的民族技艺传承与创新,通过七艺贯通(守艺、传艺、创艺、学艺、用艺、展艺、弘艺),七维一体(守、传、创、学、用、展、弘),致力于培养中国技艺技能传承创新人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创新。
市北区文化馆的董老师向小记者们介绍了非遗项目
董老师向小记者们介绍非遗项目高家糖球
小记者们了解孙膑拳
小记者们了解手工花灯制作技艺
董老师向小记者们介绍萝卜会
董老师介绍各种非遗展品
小记者在市北区文化馆董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市北区文化馆非遗展厅。非遗展厅占地面积100余平米,主要展示市北区各级非遗项目并收藏年画、花灯、泥塑、面塑、陶瓷、锔艺作品等数百件,展示了非遗文化内在的信仰习俗、特定的生活方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稳固的价值观,对市北区风俗民情、精神风貌有深刻的描画。目前,市北区各级非遗名录达67项,其中国家级非遗1项,省级非遗8项,市级非遗11项。
李可不老师介绍古琴
李可不老师是“青岛无离丝弦琴道馆”馆主,专业教授丝弦古琴。因为考虑到小记者们都是初次接触古琴,李老师简单地介绍了古琴的产生及发展、历史上的古琴故事、丝弦古琴与钢弦古琴的区别等,并让小记者们进行了简单的指法体验。
认真听讲的小记者们
李老师向小记者们讲解了古琴的历史:我们常听人说 “琴、棋、书、画”,这里的四艺之首“琴”,指的就是“古琴”。在古代,古琴又称“瑶琴”、“五弦琴”,经考证产生于3000多年前的“神农时期”,因为天气干旱,帝王让乐师造琴,是为了“求雨”用的。历史上古琴的地位很高,用它弹奏出的是“雅乐”,“雅”即为“正”,帝王将相用它“治国”,文人墨客用它“修心养性”,用的就是“礼”和“乐”。历史上有许多精通琴韵的帝王和“名人”,包括周文王、周武王父子,宋徽宗、乾隆、孔子、诸葛亮等。在著名的“空城计”里,诸葛亮通过弹奏古琴,吓退了司马懿的十万大军,还有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等等。
李可不老师介绍丝弦和钢弦的区别
小记者们闭上眼睛认真听取丝弦和钢弦的区别
古琴最主要的两种材质是梧桐木和丝弦。近代,许多古琴也换成了钢弦。不管是钢弦还是丝弦,古琴的声音都不大,比较适合小范围内的交流。李可不老师向小记者演示了两种弦的不同:钢弦声音比较亮,有金属音,有点像古筝,声音较“燥”。丝弦琴音比较温润古朴,听着入心,能迅速让人放松并安静下来。因为这种放松,丝弦古琴听起来会容易打瞌睡。所以当你听着昏昏欲睡时,并不代表这个人的琴艺不行,相反,这正是丝弦古琴的高妙之处,也体现了琴人内心的静谧。
李老师在演奏中
一位会弹古琴的小记者现场展示才艺
李老师还介绍了古琴的基本构造、正确的摆放和弹奏方法。李老师和她的徒弟现场弹奏了《良宵引》《阳关三叠》等曲目,一位学习过古琴的小记者还现场弹奏了《关山月》。小记者们在聆听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丝弦古琴的独特魅力。
小记者采访李老师
活动最后,小记者们还对李可不老师进行了采访。在谈到学习古琴的意义时,李老师告诉小记者:近几年,国家一直提倡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古琴就是其中之一。自古至今,它不仅仅是一种乐器,也是一种调益身心的“养修之物”。
通过此次活动,小记者们了解了古琴的历史和基本弹奏方法,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艺术修养,不少小记者更是喜欢上了这一独特的乐器。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盛军 李贤洁
责任编辑:董承芳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