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天南海北看文博”专栏丨解密国宝全新打开方式

国庆看国宝,市民“心头好”。

这个国宝不仅指熊猫届顶流萌兰、花花们,还有新晋网红文化IP城阳区博物馆。

这家不足“两岁”的博物馆甫一亮相惊艳四座:一次专题展,十万余人次挤爆展馆,连续霸榜“同城热搜”;青岛市唯一登上山东省虚拟现实先锋应用案例榜单。

凭借地域破界、科技破圈、商业破局,千年文物按捺不住寂寞,纷纷从尘封的历史中“活”过来、“嗨”起来……

记者近日走进城阳区博物馆,解锁国宝的全新打开方式。

解密国宝全新打开方式

把千年文物“带”回家

“这件器物出土于2021年发掘的半阡子遗址,与博物馆开馆时间几乎同步。这是山东龙山文化的典型器型之一,陶器外形线条流畅,形神兼备,器形似鸟形状,三足支撑器身,品相精美、完整,在同时期的出土文物中堪称精品。”在讲解员的讲解下,一件并不起眼的红陶鬶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

以凤鸟为造型的红陶鬶堪称“镇馆之宝”。

红陶鬶

据古籍记载,东夷文化发源于山东半岛,历经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等形态,崇拜鸟图腾。

时光荏苒,这些4000年前的“泥巴”借助中华图腾走出博物馆。

2020北京冬奥会徽宝,以“瑞凤”之姿惊艳世人;黄河文化论坛开幕式,九省黄河水经陶鬶倒入注水台,共助黄河文化保护利用和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陶鬶还被设计师制作成文创产品“逃器精灵”,被游客买回家。

城阳区博物馆为“城阳山海间”历史陈列及历次临时展览制作完成线上全景VR云展厅,同时设置虚拟数字人,市民不仅可以享受身临其境的“云观展”体验,同时也能够与红陶鬶等3D文物实时互动,让文物“活”起来。

“萌萌哒”剪刀手

活化的国宝,创新的表达。更有甚者,雍正比起了“萌萌哒”剪刀手、明成祖化身摇滚歌手唱RAP、“沃盥之礼”的铜匜和铜盘化身“防疫宣传大使”……在智慧滋养下,千年文物与新时代同“嗨”。

为了让传统文化IP接地气,城阳区博物馆也开启了文创之旅。该博物馆选取馆藏文物北朝石佛头像、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陶鬶、东周时期铜匜、曾存于城阳的皇家礼制建筑明堂为素材,采用镀金及镀银工艺设计了典藏纪念章,让市民可以把千年文物“带”回家。

购买纪念章

跟着法显走“一带一路”

“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年已65岁的法显,与同门从长安(今西安)西行求法,出阳关、过大漠、涉流沙,九死一生。东晋义熙七年(公元411年)八月,法显从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循海路回国。在海上遇狂风暴雨,船向北漂泊数十日,于义熙八年(公元412年)初秋,在长广郡不其县之崂山登陆。太守李嶷敬信佛法,将法显迎至不其城讲经说法。”

法显归来数字双屏秀

随着幻影成像全息展示技术与人物雕塑、背景LED内容展示屏及灯光系统的综合展示,游客们在一个硕大的数字双屏秀前,沉浸式体验到法显西行求法故事。

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变幻,现场陈列的法显书籍《佛国记》、法海寺出土的石佛像瞬间灵动起来……

文物数字魔墙

“博物馆藏品有2000多件,展出的有800多件。”城阳区博物馆工作人员刘阳介绍说,为了让更多文物“登台亮相”,博物馆设置了“文物数字魔墙”,一些重点馆藏文物陈列其上。“这面墙上的文物点击后,可以按倍数放大缩小,而且可以360度旋转。比如一尊磁州窑白釉褐彩瓷壶,可以观察它的瓶口,也可以转到瓶底、瓶身各个部位,连细节也都是按原物还原的。不单是文物爱好者,一些文物研究工作者也可以在这里观察。”

不其城场景动态复原


王仲东渡VR体验

如何提取文物蕴含的历史信息、文化元素,用现代的方式讲清楚文物的价值,是难点。

为此,该博物馆在展厅内设置财贝沟出土器物复原触摸一体机、不其城场景动态复原、王仲东渡VR体验、法显归来数字双屏秀等数字化展示模块,采用元宇宙沉浸式综合展示技术,将馆藏文物、历史场景、人物事件以更加生动、形象、具体的方式进行呈现,增加展览的交互式观展体验,让文物可观、可触、可听、可感知。

财贝沟出土器物复原触摸一体机

“占据C位”“时尚单品”……该博物馆还推出“城博微课堂”栏目,用通俗易懂、幽默诙谐的语言呈现严谨的历史考证,探寻展览之中、文物背后的小知识、小故事;开通抖音号和微信视频号,拍摄、制作古今变装、历史穿越、场景复原、文物介绍、新展预告、展览介绍等方面的短视频。

把莫高窟“搬”进青岛

“我上次看了敦煌石窟艺术展,感到意犹未尽,这次带全家再逛一次博物馆。”市民李宏生告诉记者,他一直没有机会去甘肃看莫高窟,没想到上次艺术展圆了敦煌梦。“这次参观后,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不其城场景动态复原和王仲东渡VR体验,现代科技手段让传统文化更加立体、更加引人入胜。”

市民购买敦煌艺术展文创产品

城阳区博物馆打破地域、行政级别的限制,通过联展、合展等方式,搭建馆藏文物共享平台,扩大馆际合作和文物交流。

去年,博物馆与陕西历史博物馆合作“雄风盛歌——陕西周秦汉唐文物精华展”“大唐长安——陕西唐代文物精华展”;今年与荆州博物馆合作“极目楚天舒——楚文化特展”,与敦煌研究院联合主办“只此敦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1:1复原第45号窟和第3号窟,累计参观市民超十万余人次,让青岛百姓在家门口遍览全国各地的文化宝藏。

2021年12月开馆以来,该博物馆线上线下累计参观人数已突破35万人次,单日最高接待参观人数近两千余人次;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用户总量已超15万余人,总阅读量30余万次,成为青岛乃至胶东半岛的“网红”打卡地。

网红打卡地

当天,游客参观城阳区博物馆后,还会到城阳区其他的文旅地标打卡,品尝当地特色美食。白沙河运动公园—胡峄阳文化园—青岛奥林匹克雕塑文化园—遇见城阳时光列车艺术长廊—城阳区博物馆已成为城市人文生态漫游线路,激活文旅产业。

正如《逃出大英博物馆》火了文物,《长安三万里》火了诗词,科技和创意赋予传统文化全新打开方式,打开了民生消费和文旅市场,也打开了民族记忆和文化自信。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封满楼

责任编辑:王海山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