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的青少年体验非遗艺术之美,6月24日,青版财经小记者来到位于市北区上清路中韦文创产业园的青版教育基地,在端午节假期中,制作粽子形状的景泰蓝非遗掐丝挂件。
小记者们合影留念
青版教育的苏老师介绍端午节的由来
据悉,景泰蓝制造历史可追溯到元朝,明代景泰年间最为盛行,又名“铜胎掐丝珐琅”,是传统景泰蓝工艺的延伸。景泰蓝非遗掐丝挂件借鉴了传统景泰蓝工艺品中的嵌丝、点蓝技术。传统景泰蓝的工艺相当复杂,一件景泰蓝工艺品要经过制胎、掐丝、粘丝、点蓝、烧蓝、打磨等几十道复杂的工序才能完成。
认真听讲的小记者们
认真听讲的小记者们
介绍景泰蓝掐丝珐琅
青版教育的老师告诉小记者们:景泰蓝非遗掐丝挂件的制作借鉴了传统景泰蓝镶嵌工艺中的掐丝、点蓝等技术,改善了在铜胚上制作、需要高温烧制等传统工艺中的部分工序,简化制作过程的同时又糅合进了现代工艺绘画技巧。在平板媒介上用金属丝镶嵌出各种图形,用釉料、釉沙等原料点蓝着色,在进行膜胶固定,系上挂绳和流苏,“变成”漂亮的挂件。
介绍如何制作景泰蓝掐丝珐琅挂件
课堂上,青版教育的老师介绍了掐丝画的历史由来及其独特的工艺流程,并亲自演示,为大家示范了“掐丝—填彩砂—固定”等基础操作步骤,帮助小记者们快速上手。
小记者们开始制作
掐丝
调色
小记者们先在底板上沿着图案涂抹粘丝胶,搭配镊子剪刀一起开始掐丝。看似普通的金丝,在一番弯折处理后,奇迹般地构成了精巧细致的图案,散发出一种立体的、流畅的美感。
填砂
填砂
认真制作的家长和小记者
认真制作的家长和小记者
随后,小记者们用小铲子把彩砂放进丝与丝之间的空隙,再用铲子轻轻地滑动,将颜色铺满整个画面。这一步讲究的是上色要均匀,不能多也不能少。多了就会“串色”,少了又没办法填满。老师一边观察,一边纠正小记者们的手法。
固定
在老师的帮助下,最后小记者们进行了喷淋膜胶固定。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精雕细琢”和辛苦制作,小记者们都已经完成好自己的作品了,一个个圆盘上呈现出颜色鲜艳的粽子的样子。再系上五彩绳、挂上“福”字流苏,漂亮的景泰蓝非遗掐丝挂件完成了!
漂亮的挂件
在活动中,小记者们切实体会到了手工艺人的不易,由衷敬佩他们的匠人精神。一位小记者说:这次活动不仅让我了解了掐丝珐琅的制作技术,还了解了景泰蓝这种传统手工艺背后的文化,是一次难得的文化体验之旅。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盛军
责任编辑:李冬明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