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海大家都可以去,但火箭数据舱是我们中国的,我们要自己拿回来!”
“我当时第一反应就是冲上去用自己的身体堵住飞溅的海水。”
一句句豪言壮语,一幕幕惊心动魄,在流动的国土上,他们甘于寂寞,默默坚守。
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4周年,青岛市军休服务中心先后走进海军某部、海军航空大学青岛校区,开展老中青三代人共话海军情活动,军休干部吕蕴兴、徐吉华为部队年轻官兵讲述曾经充满“硝烟味”的海上惊险经历,与大家共同见证人民海军74年的壮阔航程,激昂着年轻官兵的热情和斗志,助力他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走好军旅之路。
4月17日上午,青岛市军休服务中心联合海军某部开展“铭记光辉历程 传承红色基因”三代人三件宝共话海军情活动,军休干部徐吉华、海军某部班长向钱钱、青年学生薄其宇老中青三代人,分别讲述了自己的从军经历,并展示了自己珍藏的与海军相关的老物件。
活动现场
“我每一次远航,都会取一瓶海水,这也是我们海军‘浪花白、海军蓝’的一种情怀。”军休干部徐吉华曾参加过远航任务10余次,每一次出行都会取上一瓶海水作为纪念。
徐吉华在核潜艇上负责操纵控制潜艇状态、管理保障潜艇生命力。1997年,核潜艇在水下100米时,突然发生故障,海水涌入艇中四溅,徐吉华来不及多想,立即冲上去,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海水,并下命令让其他战友关闭阀门,及时处置了一次事故,诠释了潜艇兵肩上的担子。“如果海水溅到电气设备上,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从军30多年,徐吉华的每一次远航都是在搏风雨斗恶浪中过来的。
活动现场
听完徐吉华惊心动魄的回忆,在座的所有年轻官兵掌声雷动。海军某部政委马乾表示,这堂生动的红色课堂让青年官兵直接了解到人民海军一路向战而行、向海图强的发展历程,是部队日常训练与教育之外的有力补充,激励着在场的青年官兵们将前辈们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保持好发扬好,逐梦万里海天。
活动现场
4月17日下午 ,青岛市军休服务中心走进海军航空大学青岛校区开展“忆苦思甜 薪火相传”三代人共话红色故事活动,军休干部吕蕴兴、徐吉华和海军航空大学青岛校区的学员代表们共同分享了自己的海军故事。
“1980年5月18日,新华社向全世界播发了‘中国第一代舰载直升机已能在大洋上安全起降、腾飞海空’的消息,那一天,我终身难忘。”吕蕴兴曾两次前往南太平洋打捞数据舱。第一次是在1980年,当时正面临浓积云和雷雨区,如果穿行会导致机毁人亡,绕行则会贻误战机。千钧一发之际,吕蕴兴和机长郭文才、空中机械师王世荣通力配合,毅然下降飞行高度,从云下冒雨直飞数据舱上方30米悬停,从吊放潜水员到将数据舱打捞上来仅用了5分20秒。第二次是在1988年9月15日,在面对空中有外机干扰、海面有外船游动的强敌环伺情况下,吕蕴兴沉着冷静、果断行动,凭借过硬的飞行技术,在驾驶员政佃祥、领航员关锡华等配合下,从潜水员出机舱门入水抓住数据舱起吊,到吊放潜水员进机舱门,仅用时3分18秒就完成了任务。
活动现场
海军航空大学青岛校区某学员队的青年官兵和学员们在聆听了老兵事迹后,深受鼓舞。“我们要学习老前辈们的艰苦奋斗精神,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刻苦训练,发扬海军精神。”一级上士邱龙杰说。
海水滔滔,舰阵巍巍。军休干部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了老一辈海军的艰苦付出,用个人惊心动魄的经历勉励部队官兵要锤炼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激励青年官兵为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封满楼 通讯员 游潇
责任编辑:崔现香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