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青版财经小记者走进天后宫 了解民间文化习俗

“海山处处皆新色,吊古惟凭天后宫。”青岛天后宫是青岛市区古往今来的见证者、守望者,读天后宫的故事就像品味着青岛一页页的历史文化。4月8日,青版财经小记者来到天后宫参观研学,了解民俗文化,学习民俗知识。

合影留念

青版教育的苏老师讲解阅读写作知识

讲解员杨易老师讲解天后宫的历史

讲解员杨易老师向小记者们介绍了天后宫历史沿革、民间戏曲文化、关于“妈祖”的故事,带领小记者们参观了乡村记忆陈列展、六十甲子陈列展等。

观看天后宫的院落

观看有500多年树龄的雌、雄两棵银杏树

精美的中式建筑

据悉,天后宫位于青岛市太平路19号,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是青岛市区现存最古老的明清砖木结构建筑群。青岛开埠于19世纪末,而天后宫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有“先有天后宫,后有青岛市”之说。

了解天后宫的历史

小记者们了解到,五百多年前初建成时,天后宫由三座圣母殿和龙王财神两配殿构成。后历经明、清、民国等七次维修扩建成目前规模。1996年,青岛市政府对其进行全面修复,并将其辟为“青岛市民俗博物馆”,于1998年12月26日正式对外开放。

旧时的炉灶

旧时的婚俗小屋

漂亮的大馍馍

作为青岛市区现存最古老的明清砖木结构建筑群,天后宫成为那个时期中国文人对本土文化感怀的唯一寄托。作为岛城唯一一个保存完好的古戏楼,在建成之初,就是青岛口的演艺中心。特别是正月里,忙碌了一年的人们齐聚天后宫,听大戏赶庙会,积久成俗。据胡存约《海云堂随记》记载:“每届新正,群集天后庙,焚香祝祷,年复一年,代代如此……自元旦至元宵,日日人群络绎,杂耍、小场、大书、兆姑、梆柳、秧歌、江湖把式无所不有。”

介绍梨园双花颂——柳腔、茂腔

了解著名的戏曲艺术家

在前院东展厅,讲解员老师介绍了青岛民间戏曲文化。在中国的戏曲百花园里盛开着一对胶东姊妹花,这就是青岛的柳腔和茂腔,这两个戏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除了在音乐、唱腔上有所不同外,它们在剧目、表演甚至演员等方面都是共同的,故又有“茂柳不分家”之说。

观看古典家具展

观看古典家具上拓印的图案

讲解员老师专门向小记者介绍了关于“妈祖”的故事:民间流传妈祖为福建莆田人,名为默娘,是宋朝人。她5岁能诵《观音经》,并学医术、药学,16岁开始可以开方采药为人治病,并航海岛屿之间。传说她“羽化”之后,常显灵于海上,每有船员、渔民在海上遇险,便见她在云中出现,救人于危难。康熙二十二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向康熙皇帝奏请敕封妈祖,康熙皇帝准奏,敕封妈祖为“天后”。因此,原来的“天妃宫”更名为“天后宫”。

了解我国传统的生肖纪年法

了解我国传统的干支纪年法

小记者采访讲解员老师

小记者在馆内对众多历史文物驻足观看,学到了很多新知识,对青岛的历史和民俗有了更多地了解,纷纷感叹不虚此行。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盛军 国瑾

责任编辑:李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