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搭积木”式建地铁站!全国首座桩撑体系装配式地铁车站亮相青岛

近日,在青岛地铁6号线朝阳路站施工现场,随着车站最后一块中板精准落位紧固完成,全国首座桩撑体系装配式地铁车站顺利拼装完成。而这,只是青岛地铁在探究绿色发展之路上的一个缩影。据了解,自2021年全面开展节能降碳以来,青岛地铁累计减少近6万吨碳排放量,相当于5660公顷森林一年的吸收量。立足绿色发展,计划在12座车站采用装配建设,相比现浇式车站减少用工80%、节省钢材约800吨、碳排放量减排约18%。

全国首座桩撑体系装配式车站拼装完成

日前,在青岛地铁6号线朝阳路站施工现场,全国首座桩撑体系装配式地铁车站顺利拼装完成,这也是青岛地铁完成的第4座装配式车站。据了解,朝阳路站设计为地下两层岛式车站,预制装配段位于车站中部,总长148米,共74环,装配构件总计410块,最重的顶板构件重达67吨,车站拼装总重1.66万吨。

在桩撑体系的基坑中进行装配式车站施工,这在全国尚属首例。青岛地铁集团西海岸建设分公司通过车站拼装工艺、拆换撑、工装设备研发、拼装精度控制等方面开展科研攻关,在国内首次提出桩撑体系下“智能门吊+分离式整体拼装台车”装配建造技术,实现了台车在装配式车站的预制中柱、中纵梁以及基坑钢支撑限制下的纵向行走和自动跨越,确保了狭小空间下预制构件的旋转、翻身、定位和安装精度,并研制出适用于车站中板侧墙接续支撑的预应力顶伸装置,共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项,国际专利授权1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6项,国家级QC成果一等奖1项。项目成功攻克了桩撑体系拆换撑与大型预制构件拼装协同作业、拼装台车跨越桩撑体系内撑、中板狭小空间旋转翻身等系列重大施工难题。桩撑体系下装配式车站技术的成功应用将大幅提升预制装配技术在地下车站施工领域的适用性,为今后多种地质条件下装配式车站技术的应用提供宝贵经验。

装配式建造技术符合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代表着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是建筑业在助力国家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一项重要手段。通过工厂化批量预制提升实体质量、减少结构缺陷、提高生产效率、缩短工期、节约成本,有助于大幅推进轨道交通工程领域在工业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方面的深度融合,具有广阔前景和重要价值。明挖地铁车站预制装配建造施工技术,通过智能龙门吊和分离式整体拼装台车的研发应用,实现了高精度控制、高机械化施工、高效率施工,且工装设备可以重复利用。与同等规模现浇车站相比,可缩短工期4-6个月,缩短工期25%-30%;高峰期施工人员由160人减少至20人,减少施工人员85%;经测算,单座车站可节约施工临时木材(模板支架)用量约800立方米;构件一次拼装成型,减少混凝土凿毛、混凝土废料等现场建筑垃圾约50%;节约施工成本约500万元,碳排放量减少约4158吨,减排20%,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地铁三期建设实现70%绿色线路目标

装配式车站施工过程中降低碳排放20%,渣土资源化利用相比传统处置方式减少碳排放约26%。在建设中的青岛地铁6号线,一系列的绿色科技的应用让人眼前一亮。

地铁那么长,建造地铁挖出大量渣土去哪儿了?一起看看地铁6号线的答案。6号线一期工程共投入掘进设备32台,其中盾构20台,掘进长度约30公里,产生的盾构渣土约80.3万立方米。青岛市地铁六号线公司联合中国中铁、渣土处置企业共建渣土筛分厂,盾构渣土在现场进行初步泥水分离处理后,外运到筛分厂进行脱水、破碎、筛分,形成不同级配的砂石骨料;筛分后的泥浆再通过压滤设备形成泥饼和清水。砂石骨料作为生产混凝土和豆砾石的原材用于工程建设,压滤后的清水进行循环使用,泥饼按照一定的配比掺加固化剂、水泥等材料压制成砖,用于临建工程。 据统计,每吨盾构渣土可以生产约200公斤沙、300公斤石子、100公斤水、270块免烧标砖,与传统渣土处置方式相比,可减少碳排放约26%。

同样在6号线,2022年4月,全国首座全方位装配式地铁车站——可洛石站主体结构拼装顺利完成。与传统现浇车站施工方法相比,一座标准全方位装配式车站可减少用工80%,节省钢材约800吨、木材约800方,减少建筑垃圾60%,降低碳排放20%。

6号线建设过程中对绿色科技的大胆创新和尝试,是青岛地铁在探究绿色发展之路上的一个缩影。未来,青岛地铁绿色发展将沿着“新线全面建设应用、既有线改造升级和产业化”三大路径逐步推进。以“三定、三落、三用”为抓手,实现新建线路全面建设应用,在规划设计阶段,三期规划所有线路全面融入绿色低碳理念,实现70%绿色线路,70%绿色车站,70%绿色场段目标;在设计阶段,从系统设计、功能要求、设备选型、工艺工法等方面落实规划要求及三大行动策略,实现系统头筹,源头降碳;在建设阶段,全面推广应用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实现绿色高效建造。

探索“用最少的电运更多的人”

地铁是绿色公共交通工具,青岛地铁率先提出“坐地铁就是做公益”的环保出行理念。自青岛地铁开通以来,累计减少近13万吨碳排放量,相当于350公顷森林一年的吸收量。但与此同时,地铁在运营过程中是“用电大户”。如何“用最少的电运更多的人”,青岛地铁从运营的各个环节找答案,从而摸索出一套绿色城轨行动策略。

绿色城轨行动策略包含重视清洁能源应用、坚持创新驱动节能、强化智慧科技赋能三部分。清洁能源应用主要是应用光伏、氢能和风能等“绿电”供应。其中,在13号线建成3兆瓦光伏发电系统,单线装机容量居北方之首,年可发电330万度,降碳约3290吨。同时已完成既有线4条线路光伏规划设计,总装机容量超16兆瓦,投用后年可发电1850万度,降碳约1.85万吨。三期线路将按照“能布尽布”的原则,进行光伏安装应用,预计总发电量达2500万度,降碳达25000吨左右。此外,联合太阳氢能正开展氢能技术场景研究,在11号线大田车辆段和13号线古镇口车辆段开展风力发电论证。未来青岛地铁清洁能源比重将提升至10%以上。

创新驱动节能方面,坚持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双轮驱动。技术创新方面,在地铁牵引系统和动照系统全面采用先进技术和产品。以飞轮储能为例,2台1兆瓦飞轮储能装置4月11日在青岛地铁3号线万年泉路站完成安装调试,并顺利并网应用,预计年节电约50万度,30年寿命周期可节电1500万度,节省电费约1065万元。管理创新方面,遵循“标准化、精细化、差异化”管理思路,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运营管理全过程,编制多部标准制度,按照能耗双控、梯度管控、全面覆盖的原则建立能耗定额指标评价体系,建立“一站一节能方案”,差异化、精细化设定照明、通风空调及电扶梯、自动售检票机等系统设备的开关时间、运行模式和投用数量,年节电达2000万度,年降碳20000吨。

智慧科技赋能为绿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青岛地铁以大数据、信息化技术为依托,在1、8、13号线建成能源管理系统,实时监测线路能耗,在3、11号线优化列车运行图,分别降低牵引能耗3%、10%。目前,正和智慧地铁建设同步,在开展新型能源智能管理系统研发与试点,主攻通风空调智能控制、削峰填谷、储能调度、智慧照明、光伏预测等功能,实现由数据监测向智能调控转变,最终构建线路与线网一体化的智慧能源管控平台,后续既有线路以及三期新建线路将全面推广。

在TOD项目开发的过程中,青岛地铁也积极探索,启用了一批新工艺、新技术,在各种细节之处做足“减碳”文章。以西海岸新区辛安板块的TOD项目青铁公园里为例,项目装配式建筑占总建筑面积30%,单体装配率为50%,极大地减少耗材;铝模施工减少木材使用的同时,还可以回收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单体楼座南侧的门窗采用低辐射Low-e镀膜玻璃,冬天可以有效的减少室内热量损失,夏天又有良好的隔热效果,起到环保节能低碳的效果。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李雯

责任编辑:林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