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科创强市战略,持续培育城市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补强核心要素短板,提升重点产业竞争力;用足金融支持政策,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的两会上,不少政协委员聚焦产业发展,立足青岛市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力构建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供给体系。
薛月海:实施科创强市战略,持续培育城市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当今时代,谁能在科技创新领域布好局,开好篇,谁就能在发展竞争中抢得先机、赢得主动。青岛市政协委员、山东省台属联谊会副会长、青岛市台属联谊会会长薛月海表示,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受限于考核和激励机制,科研与产业需求匹配度不高,一些有前景的科研成果难以被孵化。
青岛市政协委员薛月海
薛月海在提案中建议,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和运行机制,打造综合性技术成果交易平台。通过考核评价体系指挥棒作用,为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转化提供良好环境氛围;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研究。加大在创新链产业链耦合方面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建立科技人员双向流动制度;构建政产学研资一体化、创新创业创富一体化、研究开发产业一体化的创新机制,拟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相关政策措施并监督实施,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的紧密融合;面向产业,提高科技成果成熟度,减轻企业开发投资负担、提升科研机构的服务能力。
李杨:补强核心要素短板,提升重点产业竞争力
在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定位之下,青岛明确了24条重点产业链,从长远来看,青岛24条重点产业链要想真正成为一流产业集群,离不开科技、人才和资本等核心要素支撑。为此,青岛市政协委员、青记智库创始人李杨带来自己的提案,他提出,围绕24条重点产业链,加大创新平台建设、专业人才招引、企业上市等工作力度,补强核心要素短板,为相关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打好坚实基础,真正构建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要进一步明确24条产业链尤其是十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科技、人才、资本等要素支撑目标,制定相关规划和考核目标;围绕24条重点产业链的人才政策,青岛需要和全国重点城市对标,出台更有力度和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尤其是关联度高的紧缺型产业人才、创新人才,用产业去匹配人才,解决产业招商和人才工作“两张皮”的问题;围绕优势产业,加快形成链主企业和高校联合培养机制,根据青岛24条重点产业链,调整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重点支持与“6个城市”建设,尤其是“现代产业先行城市”密切相关的理工类学科专业,为青岛新兴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刘永梅:用足金融支持政策,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疫情下企业经营困难,现金流紧张,尤其是文旅类企业备受重创。同时金融行业自身对文旅产业的渗透率和参与度也不高,符合产业特点的金融产品较为匮乏,也导致了文旅类企业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得融资。
青岛市政协委员刘永梅
青岛市政协委员、民建崂山区基层委副主委、青岛银行总行机构管理部经理、高级经济师刘永梅建议,借鉴杭州银行联合杭州政府成立“文创产业无形资产担保风险补偿基金”的做法,可考虑与青岛银行文创支行联合成立“文创产业补偿基金”,对符合条件的融资担保机构开展政策性融资担保业务的风险补偿,以“政银合作”模式,推动文创金融融合发展;借鉴科技局与银行按比例风险共担的做法,牵头成立专门针对文化产业的信用担保机构,实现政府部门、文创园区、创投机构、银行等机构的联动与合作,按比例分担风险,充分发挥政府资源整合的优势,为金融企业支持文旅产业保驾护航;发挥政府引导资金对社会资本的撬动作用,依托财政资金的增信作用,银行可以运用市场化手段将社会资源配置到政府需要重点支持的文旅产业领域中,提供精准化的金融服务,拓展文化旅游企业融资渠道,解决文旅产业资金需求。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高赫
责任编辑:林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