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青岛市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招商银行青岛分行举办了“一起益企”“我与企业共成长”2022青岛市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服务活动成果发布会。会上,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党组书记杨超发布《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指数报告》和《青岛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景气指数报告》。
青岛市民营经济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评价指数指标体系由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牵头相关部门共同构建,通过对青岛市民营经济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现状的深入分析研判,为青岛市民营经济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未来高质量提供基础依据。其中,《青岛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景气指数报告》是在全国副省级层面率先推出系统全面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景气指数报告。
双向预判分析 精准“把脉问诊”民营经济
《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旨在综合反映、客观评估全市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和运行态势,从宏观和微观经济形势进行预判分析,对民营经济发展及运行变化情况进行监测,通过精准“把脉问诊”,助推民营经济发展和营商环境优化。
民营经济发展指数以2020年末的数据为基期,基期指数值为100。自2020年末至2022年上半年,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指数一直维持稳定增长的趋势,整体表现稳中向好、进中取势。
纵观2022年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指数总体情况,可以用“四升、一稳、一缓”来概括。“升”是指市场活力稳步提升,市场主体不断扩容,市场活力指数为127.35;政策保障逐步强化,发展环境逐步回暖,发展环境指数为102.41;创新投入持续加大,成果转化逐步提升,创新驱动指数为160.56;企业转型效果显著,新兴产业前景广阔,产业转型指数为111.02。“稳”是指经济贡献保持稳定,吸纳就业主渠道作用突出,社会贡献指数为136.99。“缓”是指国际贸易形势复杂,贸易进出口增速放缓,经济开放指数为120.82。
《报告》横向对标了成都、常州、温州、台州、泉州、佛山、江阴7个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首批创建城市。对标结果显示,青岛市民营市场主体发展趋势持续向好,主体数量占比仅次于温州和台州,发展情况优于成都、常州、台州和江阴等城市,但相较其他对标城市,青岛市民营市场主体数量增速较缓,社会贡献度偏低。
创新引领发展 持续增强民营经济竞争力
《报告》对青岛下一步的发展对策建议做了重点着墨。该《报告》强调,要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持续增强民营经济竞争力。大力推动转型升级,发挥“小技改”资金撬动大投资效应,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方向,大力培育绿色产业集群和双创园区;大力发展“四新经济”,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持续组织“民营经济创意会”活动,增强企业发展内生动能。
在构建优质政策环境方面,《报告》指出,进一步打通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统计监测平台与统计、市场监管等部门的数据共享机制,加强民营经济运行动态监测研究,出台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持续优化拓展“青岛政策通”平台功能,推动实现全市惠企资金政策线上申报、审批和兑现全流程服务,强化政策落地,实施“全覆盖、全周期”跟踪问效,落实情况纳入部门绩效考核、巡察和审计,确保各项惠企政策应享尽享。
在强化龙头企业示范方面,《报告》要求,引导龙头企业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开展纵向垂直整合,打造实力强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带动机制,将产业链引向良性发展状态。实施领军标杆企业倍增计划,着力培育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本土企业和企业家。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引导产业集群内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探索培养产业集群的组织建设,推动企业以大带小、以强带弱,走集群融通发展之路。
在创新融资支持举措方面,《报告》指出,搭建银企对接平台,推动首贷信用贷服务零距离;鼓励民营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股改挂牌上市,用好资本力量实现快速发展;建立融资“绿色通道”制度,发布供应链核心企业和政府采购企业“白名单”,提高“政采贷”授信额度;完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建立“敢贷、愿贷、能贷”长效机制。
在拓展内外市场方面,《报告》要求,加强品牌建设,拓宽销售渠道,以更高质量、更优产品来适应市场、引领市场、创造市场;积极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和国际市场布局,进一步提升跨国经营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建立国际贸易摩擦应对和支援机制,切实维护企业对外投资贸易的合法权益;持续开展中小企业国际采洽会和中博会等对外合作交流活动。
全国副省级首发 精准画像“专精特新”企业
《青岛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景气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指数报告》)是目前国内第一个副省级层面发布,以景气值衡量“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指数。
据介绍,通过构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指数评价体系,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运行状况进行精准画像,实现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周期性景气活力监测,形成周期性景气监测体系,分析总结青岛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规律特点,提出对策建议,加强对青岛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质量和数量的培育,强化青岛市核心产业和特色产业的提升带动作用。
从青岛市总体情况看,截至2022年11月份,青岛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景气指数为55.88%,高于50%临界值,整体呈现较为景气的发展态势。从六个一级指标看,可以用“五高、一低”来概括。“高”指的是市场活跃度、企业专业化、企业精细化、企业特色化、发展要素五个指数均高于50%的临界值,位于景气区间,“低”指的是企业创新性指数低于50%的临界值。
青岛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从事细分领域平均年限为12年,战略新兴产业占比高达81.16%,“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领跑产业转型。企业精细化指数为53.36%,行业占位持续提升,企业收益增量提质。企业特色化指数为56.77%,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数字转型加速赋能。市场活跃度指数为56.89%,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市场活力仍需释放。企业专业化指数为59.02%,细分领域深耕细作,新兴产业转型加速。
发展要素指数为55.31%,要素配置不断增强,融资环境持续改善。政策、资金、法治、人才要素和企业失信等二级指标均运行于景气区间,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发展蓄势添能。企业创新性指数为47.93%,科研投入不足是制约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创新观念正在逐步加强,成果转化稳中有进。
培育生态多元化 健全创新型梯度培育赛道
《指数报告》对标了上海、深圳、南京、成都、苏州及宁波6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排名前十的城市。对标结果显示,青岛市专精特新“小巨人”梯队呈现“产业创新百花齐放”好局面,“小巨人”企业涉足领域丰富多元,但在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以及新兴产业培育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同时,青岛市“小巨人”企业授权专利持有率方面位居对标城市前列,但高价值专利占比相对较低,创新能力仍需提高。
从各区市表现情况来看,西海岸新区、城阳区和胶州市三地发展强劲,发展定位精准明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大幅领先其他区市,占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总数的60%以上,有力推动了青岛“十四五”规划环湾都市三大主城片区发展。对于青岛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下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指数报告》从培育生态、创新要素、产业转型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优化培育生态,增强发展动力。健全创新型初创、“专精特新”“小巨人”“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赛道,深化“专精特新”企业上市培育三年行动,开展全流程、全体系上市培育服务。完善科技信贷产品体系与政府性融资担保的联动机制,成立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中心,鼓励“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以科技成果转贷,破解企业融资难题。发力标准制定,坚持以品牌引领,打造品牌高地,增强行业话语权,加快产业结构重塑和城市能级跃升。
集聚创新要素,激发创新活力。采用股权投资、期权激励、技术入股、柔性引才等方式,集聚科技人才团队。推动校企合作,构建“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企业青年人才培训模式。引导“专精特新”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强化创新引领,聚力补齐短板;支持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形成联动创新格局。
推进产业转型,提升竞争实力。鼓励“专精特新”企业聚焦数字产业化,开展技术改造和装备升级,进军数字产业领域,深化绿色技术应用,打造自主化、清洁化的绿色工厂,提高绿色生产水平,打造绿色产品供给体系。支持链主企业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放应用场景,开展需求对接,提供资本供给,推动资源集聚,提升专业化、集群化发展水平。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聂艳林
责任编辑:林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