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会举办

12月4日,由中共青岛市委党校和青岛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主办,中共市南区委党校、青岛市情研究中心承办的“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会在青岛市委党校举办。

研讨会现场

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山东省委党校、农业农村部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省社科院海洋经济研究所、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校、青岛市人大常委会、驻青高校、市委党校和区市党校等单位的20多位领导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专题研讨会。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红兵,中共青岛市委党校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长、一级巡视员王涛,青岛市南区委书记、区委党校校长王锋分别致辞。中共青岛市委党校副校长展旭杰主持本次专题研讨会。

李红兵表示,本次研讨会的目的就是围绕党中央和省、市委的路线方针政策、重大战略规划和最新工作部署,在第一时间内发出青岛声音,发出市南声音,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王涛表示,经过前期对最近一段时间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的认真调研,把“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确立为研讨会的主题,这既是一场非常有意义的学术交流活动,也是为推动青岛市和市南区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的具体行动。他希望专家和学者在研究会上集思广益、畅所欲言,加强融合、互动、交流,提出有深度有内涵的对策性建议,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青岛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王锋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一步明确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市南区要如期率先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产业聚集、空间拓展、社会治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等方方面面继续坚持不懈地探索高质量发展之路。本次研讨会为专家学者们帮助市南区出谋划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希望专家学者们能为像市南区这样成熟的主城区如何进行高质量发展、青岛市如何进行高质量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研讨会现场

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和实践路径,对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进行了科学谋划。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对团结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加快青岛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具有重要意义,对市南区加快建设精致、活力、时尚、幸福、高效的样板区更是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大会研讨环节,相关领导和专家学者围绕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青岛市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不断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质。就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传播力、打造海洋城市建设、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等方面发表了精彩的观点。

研讨会现场

专家观点摘登

邹一南(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特大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推动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好要把大城市作为一种体制内,中小城市作为一种体制外。通过提高体制外部门的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来疏解大城市的压力和积极性改革的思路,以体制外的发展促进体制内改革。同时,要解决基本公共服务的 “两个均等化” 问题,一是大城市和小城市均等化;二是大城市内部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的均等化,包含以“愿落尽落〞为原则推进非户籍人口落户、以权利义务一致为原则推广居住证积分权益制、完善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转移支付制度、优化基本公共服务导向的政绩考核制度、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法律制度。

邱磊(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科研和智库工作部主任、教授)

《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要把握的三个基本问题》

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系统、全面、多维度的概念,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全面提升,需要解决经济社会环境发展中各种突出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内涵非常丰富,要求和部署非常全面和系统。

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必须把推动市场主体量质齐升作为稳增长的源头活水,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有助于推动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有助于新技术、新工艺、新业态的出现,最终实现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青岛要立足地域优势、资源禀赋、既有产业基础,突出问题导向,强化改革创新,在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凝心聚力、鼓劲造势,全力打造在全国和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青岛品牌”。

阮晓红(黄海水产研究所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

《耕海牧渔七十五载,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是⻘岛最鲜明的特色优势。随着⻘岛的海洋特色愈发明显,⻘岛在国家海洋战略的发展版图中的地位也愈发清晰。回溯75年发展历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见证了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的历程和成就,展现了⻘岛市海洋水产科技及其产业发展的脉动与辉煌。⻩海水产研究所是市南区重要的海洋科研院所之一,在过去75年间始终与市南区的发展紧密相连,同频共振。

⻘岛是我国藻、虾、贝、鱼、参五次海水养殖浪潮的发源地,“打好种业翻身仗”,推动我国水产种业发展,青岛责无旁贷。目前正在组建的青岛蓝色种业研究院,未来将继续发挥在蓝色种业的发展优势,推动水产新品种不断产出,从青岛走向我国沿海各地。始终走在海洋科研前端的⻘岛,在新的浪潮中,将迈上技术输出的新高度。

于千钧(山东省社科院海洋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海洋城市建设的国际经验与山东实践》

建设“网格型”海洋城市群,在行动路线上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整体性规划前瞻引领;要推进跨区制度对接,提升城市群治理能力和服务功能;要依托引擎牵引,实现布局优化与动态融合;要全方位资源支持,保障长效发展。建设“网格型”海洋城市群要优化提升青岛海洋核心城市能级、统筹协调城市涉海要素平台建设、合作共建区域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协同推进海洋生态环境共管共治。

王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副教授)

《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与城市更新》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启动代表我国城市更新已进入适应新时代要求、承载新内容、重视新传承、满足新需求的新阶段,标志着城市建设从“粗放式发展,进入“精细化运营”时代。

城市更新导向应该逐新摆脱粗放式的更新方式,转向渐进式、精细化、智慧化。城市更新应践行集约节约用地,以保障公益为原则。城市更新应遵循城市发展规律,以更为常态化的代谢与更新进入持续发展的轨迹,守牢五大底线。城市更新要注重城市作为有机体在空间上的连接和时间上的渐进。城市更新不仅是由旧变新,低效变高效、单一变综合的物质环境改善,更重要的是生产、生活与生态综合考量的理念更新。应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持续加大民生改善的力度,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任德靖(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委党校科研部副教授)

《聚焦青岛,汇智聚力分类推动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

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工勤技能人才都不应是单一专业的人才。在流域空间一体化的时代,青岛作为山东半岛的龙头城市,在促进黄河流域产业转型升级和优化协同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青岛该如何发挥优势,复合型人才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保障。

“黄河入海流”在地理位置上是黄河流域与黃渤海区城汇聚交融的客观写实,也为黄河文化与海洋文化的汇聚提供了沃土。青岛的海洋文化特色里面更多地融入了黄河文化的色彩,经“海岱廊道”的传播,形成了海洋文化与黄河流域的其他城市和地区的文化,如关中平原城市群的秦汉唐文化、宁夏沿黄城市群的西夏文化等多元文化交融的局面。

李晓杰(青岛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青岛青铁商业发展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董事长)

《青铁商业助力城市更新和开发建设》

在高质量发展理念指引下,青岛地铁正大踏步走在跨越发展的大道上,成为了全国建设速度最快的地铁城市之一,打造了全国知名的“畅达幸福”运营品牌,今年更是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地铁,打造一流城市投资建设运营商”的宏伟愿景,全面发力建设、运营、开发、经营、资本运作“五大赛道”,以轨道交通的快速挺进、网状铺展,拓展城市边界,激活城市活力,助力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古语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青岛地铁始终站在城市发展的宏观视角为企业谋篇布局。以更加智慧、绿色、低碳的轨道交通建设运营为先导,青岛地铁秉持策划先行、全面突破的整体思路,以地铁担当激活片区活力,打造了轨交行业助力城市更新的独特样板。

唐画女(青岛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提升城市传播力》

展现一个立体多彩中国,需要提升城市在国内外发展竞争中话语能力和吸引力。第一要明确核心定位,系统挖掘城市主体文化形象。青岛市文化符号众多,城市文化形象塑造空间极大,这也会造成描述角度分散、主线不明的情况,目标受众群体很难形成清晰完整形象感知,从而难以实现城市宣传的理想效果。第二要有科学传播意识,合理提升内外公众参与度。人在文化传承和传播过程中最为重要,以人为中心将群体中的个体串联起来,使其成为一个共享文化记忆的整体。内部公众应该是城市形象传播的基础力量,应该鼓励个人团体政府助力文化元素在生活空间的推广,完善文化标志物设置与传播机制,让文化元素充满民众的日常生活,以此激发民众对城市文化的认同认知,最终树立文化自信。重视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青年的力量,提升中国国际传播的人文感和青春度。比如在高校外语教学中,我们重视将课程思政与跨文化传播策略以及地域文化的有机融合,积极培育精通外语的跨文化传播人才,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青岛形象。在当下社会化媒体时代,外部公众成为城市品牌形象宣传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力量,高效的传播是让每个来青岛的外国朋友成为主动的青岛文化的传播者。第三是要提高融媒体意识,在新格局中抢占高地。构建城市形象离不开有效的传播方式,当前5G、大数据、云计算、VR、AR等新兴技术不断涌现,推动国际传播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各国民众的信息接受习惯日益向新兴媒体、移动传播等方面转移。目前青岛已聚集了虚拟现实相关的企业约有110余家,青岛理应借此利好形势,争取在原宇宙国际传播新格局中抢占高地,在全球传播秩序中为我国争取更大的话语权。

冷静(青岛市社会科学院城市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全面增强青岛国际门户枢纽功能》

面向未来,青岛需要依托承接南北、贯通东西、毗邻日韩的区位优质,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努力打造连接中亚、中东欧与东北亚的国际门户枢纽。

青岛战略叠加区位优势日益凸显、交通通达全球能力显著提高、经济辐射带动功能不断增强、国际交往服务水平持续提升等方面让青岛初具发展成为国际门户枢纽城市的基础条件。在基本思路上,一是要打造联通国内国际综合交通新门户,以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为目标,着力优化通道、枢纽、网格布局;二是要打造全球高端要素配置新通道,依托空港、海港、陆港枢纽地位和上合示范区等重大开放平台集聚效能,聚焦国家物流枢纽在全国物流枢纽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和骨干枢纽的重要作用;三是要打造国家开放经济发展新高地,大力发展高端枢纽偏好型产业,不断提升青岛在全球供应链价值链中的位势;四是要打造引领区域协同发展新引擎,形成与国际门户枢纽发展相适应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五是要打造高品质国家化精彩魅力新都市,形成国际交往活跃、国际化服务完善、国际影响力凸显的国际交往中心。

石运峰(青岛市人大常委会二级调研员)

《以民为本 精准监督助力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可靠制度保障”。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搞得好不好,老百姓的满意度是重要评判标准。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人大监督工作的出发点,充分发挥人大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开展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人大代表在行动”。2022年环保世纪行活动在中山公园欧洲花园举办了启动仪式,采取“市人大常委会集中调研”+“人大代表在行动”相结合的形式,推动公园城市建设工作深入开展。通过将人大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方式,掌握群众所思所想,找准人大工作和为民服务的结合点,用心用力解决好群众在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方面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切实做到知民情、解民忧、聚民心,架好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程国有(中共青岛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二十大报告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逻辑思路》

经济基本主体是企业,核心是供求循环一体。企业涉及供产销,马克思关于产业资本循环理论讲到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过程,其本质是供给与需求。企业高效运行是供产销的高速高效循环,即供求循环。同一个终端产品由众多零配件构成,这些企业就构成产业链,同一种产品供应不同企业,就构成供应链,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经济循环畅通实质还是供求循环畅通。马克思社会再生产循环讲到:生产分配流通交换分配消费,生产是供给,消费是需求,分配、流通、交换都会影响生产和消费,社会再生产循环畅通,经济循环畅通都是供求循环。

马秀贞(中共青岛市委党校科研部教授)

《明晰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的四重逻辑》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要求是经济体内部可循环,前提是国内有较大规模的市场和完整的经济体系。我国有巨大的人口规模和市场潜力,有相对完整的现代产业体系,具备这个前提条件。从经济条件看,2021年我国GDP总量已突破114

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从产业体系看,我国产业门类齐全;从市场规模看,我国有14亿人口,是全球第二大市场,有9亿多劳动力资源,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均GDP迈过1万美元;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看,我国发展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中期,2021年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7%,推进现代化发展的投资需求空间巨大。依靠国内经济大循环我国会形成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从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看,其外向型经济一般都存在于经济发展的初期,到了中后期进一步的经济增长则更多依赖于肉需的扩大。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要在就业、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投融资体制等方面综合施策,建设一个超大规模的市场并成为一个可持续的过程。要释放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优化投资结构,补好传统基建与新基建的短板,改革消除影响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提升的体制障碍,建立扩大消费的制度和机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推进国内市场一体化。

王旭(中共市南区委党校)

《数字技术赋能社会基层治理法治化新格局》

总结数字技术赋能社会基层治理新格局的市南模式,主要路径与方法,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确保社会基层治理正确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这一重要论述充分体现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基层治理正确方向的根本保证。其次,完善政策法规,确保社会基层治理合法高效。数字技术赋能社会基层治理,不是简单的社会治理数字化,而是不断健全政策法规,规范社会治理数字化层次与水平。第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多元社会主体协同推进。数字技术赋能社会基层治理,将促进政府职能部门从传统的管理型政府转变成为服务型政府,有效协调政府内部关系,打通政府内部信息壁垒,将政府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跨部门整合,进一步激发各类社会主体活力,促进政府、市场、社会、公众之间合作协同,努力构建全方位便民服务网络。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曹鹏

责任编辑:臧剑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