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30年”老码头重生记——记青岛港“伟丽创新团队”

盛夏时节,在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港公司矿石码头,阳光炽热,卸船机轰鸣作业。在这片蓝海与红色钢铁、矿石构建的天地里,却隐藏着一个“绿色世界”——由来自港口一线的科技创新成果生长而成的“科技树”枝繁叶茂,不断为山东港口的创新发展贡献着智慧与活力。

这一切,因为一群坚定执着的人而交融。他们常年行走在矿石、煤炭、铝矾土以及大型机械、皮带流程中间,用不舍昼夜的奋斗攻关,自主改造了全国首个全系统(涵盖智慧调度、智慧库场、智慧设备、智慧皮带流程)干散货智慧码头。

他们揣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扎根现场,舍小家顾大家,书写着一个又一个大写的“奉献”,让一座“30岁”的老码头重新焕发了青春。

他们,就是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港公司“伟丽创新团队”,一群穷山距海志无限的山港追梦人。

志气——“30年”老码头重生记

“我是1997年入港,一路伴随着公司发展而成长。1998年我们建成了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20万吨级矿石码头,2009年成为了全海区首个亿吨装卸公司,先后19次刷新铁矿石接卸世界纪录。”在小港池码头象征着全海区首个亿吨公司曾经辉煌的雕塑前,“伟丽创新团队”带头人、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港公司安全环保科技部副经理赵伟丽自豪地告诉记者。

跟随赵伟丽步入中控室,眼前几位身着西服领带的操作人员坐在不同分区的电脑控制屏前,时而监控生产画面,时而简单操作着不同按钮和手柄。屋内的安静凉爽与室外的高温环境形成了巨大反差。

“这些同事都是以前在现场驾驶卸船机、门机、堆取料机等机械的司机。现在通过我们的自主攻关,实现了自动化、无人化、智能化,以前一台设备至少需要主、副司机两人户外操作,现在变成了1人在控制室里同时管控3台大机,所以大家也从‘蓝领’变成了‘白领’!”团队核心成员、前港公司党委委员、副经理张杰告诉记者。

作为大宗干散货专业化装卸公司的前港公司,已经经营30年,现有大型设备52台、流动机械147台、生产工艺多达50余种,生产流程有200多条。时光荏苒,作为30年的“老兵”,前港公司的设备逐渐步入“老年期”,而且干散货作业生产计划变数大,一步有变化,步步赶不上;设备、成本等数据分门别类、各自独立,统计分析全靠人工,过程繁冗;人机配合、机机配合环节多,安全风险高、劳动强度大。这让前港的安全运行、提高效率、设备维保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都面临较大压力。

“干散货公司吃的是‘流程饭’,必须把设备当成宝贝疙瘩!”赵伟丽对此深有感触。绩效指标不变、生产压力不减,如何能不“伤筋动骨”盘活设备资源,让老旧设备焕发新青春,让生产模式实现改造升级,成为摆在前港公司面前的重大课题。

要改造的设备,技术状况很不理想,很多控制系统用的是20多年前的PLC,甚至有的设备还在使用老旧的全继电器控制,与自动化改造条件相去甚远。前港公司曾多次邀请技术专家到港论证,“这样的设备状况和生产模式,升级改造的成功率基本为零。”专家们现场考察后都打了“退堂鼓”。

时代赋予了我们梦想成真的机遇,唯有全力以赴,方能不负韶华。“‘拿来主义’行不通,我们就自己干,通过信息化改造实现传统码头升级!”专家的论断,没有让赵伟丽和同事们认命,反而激起了山东港口人骨子里那股舍我其谁的豪气、唯旗是夺的锐气、敢为人先的勇气,逼出了永不服输的“倔劲”“狠劲”“拼劲”。事实上,赵伟丽和同事们心中是有底气的。

从大环境看,山东港口始终把“建设国际领先的智慧绿色港”放在“五个国际领先”发展定位的首位,港口一体化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创新平台,创造了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等一批全国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成果。

从团队来看,赵伟丽25年扎根在一线,身边有一批在一线摸爬滚打的“土专家”,没有谁比他们更熟悉一线的作业需求,没有谁比他们拥有更强烈的改造愿望。这一次,他们就是要依靠科技创新的核心引领作用,实现从“外源创新”到“内生创新”的转变,提升港口的原始创新能力和体系化攻关能力,牢牢把握创新发展的自主权。她们的想法,也得到前港公司党委的鼎力支持。

和研发“北斗”卫星的“国家队”、“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一样,“伟丽创新团队”是中国众多创新星团中的一支,而且是一支平均年龄36岁、本硕学历人员达到80%的年轻信息化创新团队。尽管“术业有专攻”,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却大体相同,他们要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海与码头上,将奋斗深深印刻在他们的行动中。

梦想是一粒种子,有耕耘才会有收获。从2020年3月开启改造,“伟丽创新团队”发扬“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的精神,集智攻关,自己动手梳理电气线路1000多条,经过30多易其稿,终于画出了完整的控制线路图,并自主设计安装PLC控制程序,为大型设备自动化改造打好了基础。在不到两年半的时间里,“伟丽创新团队”以小港池码头为试点,在生产不断、流程不停的情况下见缝插针,攻克了600余项行业难题,在没有成熟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依托第六代信息技术,研发了融决策、管理、执行于一体,涵盖智慧调度(I-BOS)、智慧库场(DYS)、设备控制(ECS)三大系统的“码头管理智慧平台”,赋予9大机种、17台老旧设备全新的“中国芯”。

2022年6月,小港池试点的干散货智慧码头正式投入运行,实现了“降低作业强度、保障安全生产、提升质量效率、职工体面劳动”四大革新和九大技术突破,节省现场人力300多名,各项效率效益指标均超过传统人工干散货码头,大型机械设备有效作业时间较传统码头增加12%、平均能耗率降低10%、人员配置压减15%、安全风险点降低70%,打造了干散货自动化作业经验可复制、方案可推广、机种全覆盖、管控全方位、监测全时段、稳定全过程的“山港样板”,蹚出一条传统干散货码头自动化改造升级之路。

情怀——被职工需要,就是最大的幸福

“伟丽创新团队”有36名成员,包括了70后、80后和90后。他们在不同的年代和众多新人一起入港,而且在这片土地扎下了根,从学徒、司机、维修工等一步步走上了主管、队长、经理岗位。

正是因为深深扎根,他们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感情;正是来自一线,他们对身边这群兄弟姊妹爱得深沉,对职工的疾苦和所盼更加感同身受。

“公司光皮带流程就65公里,比青岛地铁11号线还要长6公里;库场面积115万平方米,比160多个标准足球场还大;290多个货垛,每天进出货物在30万吨,各种车辆2500车次、火车2000节(近40列),24小时生产不停机,现场时刻需要很多作业人员。”赵伟丽说。

传统干散货码头生产,从来是人员密集型作业,职工在现场“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风吹日头晒,身边大型机械来往,存在安全隐患。

“咱自己的兄弟姐妹干这活,能不能再安全点、体面点、轻松点?”这是前港公司领导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赵伟丽和团队同事心中的执念。

团队以小港池码头为示范点,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干散货智慧码头,一次次努力,一次次攻关,赢得了一点一滴的进步。目前,已减少现场机械司机30余人、皮带巡视工160余人、撤编100多名现场理货员、52名道口信号工,脱离脏苦累险的传统作业现场,转入了新的岗位。

“65公里的皮带流程,以前要200人昼夜巡护,而且由于工况复杂、人机配合多,容易发生安全事故。我们用‘电子眼’、听觉分析系统、电子测温代替人工巡检,在全国干散货码头中率先撤销皮带现场巡检岗位,彻底实现了人机分离!”团队核心成员李磊说。

火车装车作业,以前需安排6名工人攀爬车厢清扫,又累又危险。团队研发了国内首台火车车厢自动清扫设备——自动吸扫机器人,24名清扫人员再也不用爬车厢了。团队还攻克了“船舱内信号传输不稳定”难题,实现了自动化清舱,消除了下到20多米深的船舱开展清舱作业的人员坠落风险。而像这样的创新,团队实现了300多项。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带着对职工的深厚感情,团队成员把职工的认可视作最大的幸福与荣光,把“往下看”作为自己的责任,把让职工说一声好当作自己的初心,真情实意走近职工、读懂职工,倾听一线心声,心中有梦、眼里有光,全力以赴用科技手段把职工从高强度的现场劳动中解放出来。

如今,更多的职工已经从风吹、日晒、扬尘的作业现场,走进控制室里看监控、点鼠标、按按钮,改变了旧面貌,真正挺起了新时期产业工人的脊梁,大家干劲更足、归属感更强,脸上的笑意更浓了。

“很多创新成果职工说好,我们心里就感觉特别幸福,特别有成就感。因为被职工需要,所以我们的人生变得不平凡,这是很有意义的事。”赵伟丽感慨地说。

奉献——别样一种坚守与修行

“在这个项目上,斤斤计较的人待不下去。”张杰说。

磨砺始得玉成,艰难方显勇毅。搞创新,需要守得住孤独、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日复一日的重复、无数挫折、重来和“两点一线”的折返。团队攻克每一个难点,背后都有成百上千次的挑战;取得每一点进步,背后都有数不尽的付出。在他们的世界中,没有灯红酒绿,没有名利得失,有的只是不懈奋斗和人间的至味清欢。

面对技术攻关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和壁垒,团队全力以赴拔硬钉子、啃硬骨头,他们千方百计搜集前沿信息,如饥似渴“恶补”智能化、自动化专业知识,没白没黑地钻研无人化专业技术,每个机种的升级都形成了上万字的可行性报告。面对各系统、各机种相对分散的现状,他们分工明确、相互协同。面对现场机械设备24小时不停机的生产实际,他们见缝插针,24小时连轴转,白天设备停一会儿就立即开工,晚上皮带流程一有间隙就顶上去,在整个创新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做到生产不断、流程不停。在上千次讨论、模拟、试验中,完成了卸船作业线、装车作业线全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改造。

如果一艘船不知道该驶去哪个港口,那么,任何方向吹来的风都不会是顺风。“拼命都不一定能干好,不拼命肯定干不好!”这是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的精神写照。在“伟丽创新团队”成员心里也有自己的信念:“看准了一条路,就要一直走下去!”

赵伟丽是团队中唯一的女性,被大家亲切地称作“赵姐”。而她所在的前港公司2000多名职工中,也只有不到139名女职工,在干散货码头露天作业、环境艰苦、以男性为主体的环境中格外亮眼。赵伟丽大学毕业后进港,25年扎根一线,以柔肩挑重担,择一业终一生,全身心从事信息化工作,把全部的青春奉献给了港口生产一线、科技事业,先后创出32项创新成果,发明2项实用新型专利,有效保证了生产系统性能最优化、运行最安全、效率最先进。

由于传统干散货码头自动化改造没有先例可以借鉴,赵伟丽就带领团队自己当先例、自己打造样本。从第一台自动化堆取料机改造开始,她就没有了节假日。天天靠在现场忙碌,经常忘了时间。今年6月,正值系统上线的关键期,她已经在岗位上连续奋战了10多天,每每想起备战高考的女儿,内心充满了愧疚。高考最后一天,赵伟丽趁设备调试的间隙赶到了考场外,当女儿考完试走出考场,远远看到她不高的身影时,快步跑上前,母女二人紧紧相拥而泣。

智慧流程项目负责人刘福乾,把两个孩子交给老人照看,自己连续2个月吃住在现场,自主攻关、反复调试,自主搭建了装车楼远程自动控制平台,圆满完成国内首例、全球领先的装车楼火车装车自动化改造。

无人库场项目负责人刘尚旗顶着30度高温、冒着零下10多度严寒,每天在堆场奔走2万多步,逐一比对现场近300个货垛,记录整合10万余条智慧码头建设数据资源,在沿海港口率先打造出智慧库场平台。

李磊为了解决无人清舱装载机数据的稳定性,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冒着高温中暑的风险,连续4个月下至深达20米的船舱,采集到8000多份关键数据,攻克船舱内信号传输覆盖率不足的难题,改造完成国内首台远程操控清舱装载机。

薛振为了验证火车装车最佳流程,每天测试近100个通讯点,反复推演、修改方案,安全帽系带的晒痕在他年轻的脸上留下了“功勋章”。

马学旭为了验证上千个自动化卸船机技术细节,每天绑上护膝,在60米高的大机上爬上爬下几十次,别人上班是朝九晚五,他上班是“朝五晚九”,时常连续几天不回家,被妻子戏称为“家里的稀客”。

马克思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正是身处这样一个无私奉献的团队,大家各负其责又互相支持,团结一致,攻坚克难,完成了“全机种自动化”“火车自动清扫机器人”等九大创新突破,获得16项国家专利和6项行业领先成果。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人的精神意志能产生强大力量,一个人如果有坚定的追求,就会为此克服困难,不懈奋斗,直至最终实现自己追求的目标。在大建港初期,前港公司曾经在艰苦创业中孕育了“马扎子精神”,而今,山东港口“五种精神”谱系延续,支撑新一代海港科技工作者建设着属于山东港口的干散货智慧码头。

一张蓝图干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伟丽创新团队”的成员们,曾经无数次目睹小港池码头壮丽的日出日落,在他们心中,也始终梦想着远方的星辰大海、未来的创新之路。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李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