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程是实现核心素养的载体,但“碎片化”“割裂化”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综合育人,制约着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此,浮山小学开展了青岛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整合研究》。本课题以国家课程为主线,通过学科内统筹调节、学科间跨界融合等方式,将学校活动和学科知识有机结合,将课程内容与核心素养的培育高度关联。
搭建桥梁,形成多元立体课程体系
浮山小学是一所美育特色学校,为了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差异发展和个性发展,学校以学科课程为依托,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确立了崭新的课程生态观,构建了习美课程体系,编写了《校园植物志》《四季课程》《线描课程》《跟大师学画画》《校园软式网球》等学校课程,形成了多元化、立体化的整合课程体系。
以《四季课程》为例,浮山小学各学科围绕源、诗、测、食、风、影、农、韵、跃、绘十个核心词,分别开展了具有学科特色的节气实践活动。以丰富的活动为载体,真实的体验为媒介,帮助孩子们深度探索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渊源以及与节气相关的诗词、饮食、风俗等独特的文化情趣,引导学生于四季轮回间,根植文化自信。
结合芒种这一节气,浮山小学组织了主题班队活动,并为每个班级分配了劳动基地。一二年级的小朋友用五彩的画笔描绘着生机盎然的蔬菜园;三四年级的队员为种植园的蔬菜设计了独特的名片;五六年级的同学自主探究、自我超越,对种植园的蔬菜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这样的班队实践活动,将劳动教育、习作、绘画、古诗词赏析、科学观察等学科知识有机融合,不但让孩子们深入了解了节气,而且在潜移默化中明白了应时而为、适时而作的重要性,学生的文化底蕴、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艺术创作等综合素养得以提升。
书法学科围绕“二十四节气”这一课程主题,打破学科界限,指导学生采用书法和诗歌相交融的形式,书写了二十四节气古诗,其中包含了楷、隶、行、草、篆等多种书体,展现了时序更迭中的传统之美。
统筹调节,变革教学方式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内容的连贯性,浮山小学美术教研组将学科内容重新规划并进行长城式设计。通过“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领域,实现了单元结构化教学。同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扎实掌握各领域知识,浮山小学还将美术课课时调整为“双课联动”,保证学生能够高效、高质量的完成学习任务。
针对体育课程没有教材这一现状,浮山小学体育教研组重新分配了课堂教学内容,使每周的体育课堂均能涵盖四项重点打造、层层递进的体育项目。同时改进课堂结构,用孩子喜闻乐见的花样跳绳取代了传统的绕圈跑步,喊号热身环节。利用教学内容的统一性,浮山小学体育组将课堂、课间操、社团托管、学科实践活动等形成教学合力,高效实现了教、学、评一体化。
跨界融合,丰富课程资源的建立
课程是无边界的,学科与学科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为了探寻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新途径,浮山小学跳出思维框架,积极整合学科间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未来发展赋能。
为了让一年级新生尽快适应小学生活,浮山小学将学科内容与入学教育有机结合,编写了《我是最美那颗星》入学课程。其内容包括《美丽浮小我熟悉》《争做时间小主人》《礼仪标兵我来做》《多彩课堂我做到》等,将生活与教育有机融合,实现学习方式的深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成长。该入学课程在青岛市幼小衔接课程研讨会中进行了经验交流。
课程整合不仅要实现课程内和课程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整合,也要做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各种课程资源的整合。浮山小学通过“三向整合”,即纵向整合不同学段,横向整合多个学科,内外整合社会资源,为浮小学子们精心编写了《我是浮小美少年》主题实践手册。该手册内容涵盖了8个学科的近20余项课内外实践活动,将青岛市“十个一”项目与学生假期整合变通,不仅促进了“十个一”项目的有效实施,也较好地实现了学校对学生假期生活的规划与引领,助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期间,浮山小学把握教育契机,以“不一样的寒假,不一样的探究”为专题,结合疫情防控、家庭生活、学科知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等,分学段确立了同主题不同探究形式的个性化探究方案,使孩子们能够在主动探究、深度学习的过程中,关注个体与他人、社会与世界、人类与自然,引领学生的生命成长。
课程整合必须基于核心素养,突破学科界线,强化实践活动。为此,浮山小学努力为学生搭建平台,运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在祖国70华诞之际,为了培养浮山学子的爱国情怀,浮山小学秋季运动会的开幕式独树一帜,采用班级爱国展演的形式,各中队辅导员、家长和学生一起回顾祖国七十年发展的风雨历程,探寻最能代表新中国发展历程的22个大事记,穿过那条由1949到2019,象征着由昨天的艰苦奋斗到今天的日新月异的时空长廊,把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幻化成优美的舞姿、铿锵的诵读,尽情的释放在舞台上,学生在实践展演中提升了综合素养,涵养了历史情怀。
课程整合研究,助推师生素养提升
每位教师的内心深处都有一颗渴望成长为大树的种子。浮山小学在探究学科整合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教师们的科研意识和研究的主动性也随之不断提高。近两年来有1人获国家级优课,4人获省级优课,4人举行了青岛市公开课和城乡交流课。有50余人举行了国家、省、市、区级课,教师的参与度与获奖率明显提高;有12名教师的论文在国家、省级刊物发表,9名教师举行了青岛市经验交流。由此可见,只有教师把自己作为真正的课程建设的主体,才能实现学校课程建设效益的最大化。
浮山小学在进行课程整合研究的过程中,通过与核心素养无缝衔接的课程体系,30多次个性化、项目化的实践活动,给予了学生充足的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空间,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满足了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成长需要。在国家、省、市、区各级比赛中都能看到浮小学子的乐学、善学的风采。
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浮山小学的课程整合研究正逐步走向综合化、立体化,在有效实现课程的育人价值同时,撬动着面向人人、纵横贯通的师生素养全面提升。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国瑾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