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五年行动,即墨区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决策部署,因地制宜着力推进村容村貌“微整治·精提升”行动,深入挖掘乡村文化、产业等特色资源,创意乡村景观设计,打造具有乡村艺术气息的小景观、小节点,不断提升村庄环境品质。
一、高位推动,全民参与促进美丽蝶变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即墨区主要领导亲自安排部署,亲自落实推进,出台了《青岛市即墨区村容村貌“微整治·精提升”行动实施方案》《青岛市即墨区农村弱电线路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意见,即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抓总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各镇街抓好落实,同时全方位、立体化进行宣传,发动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在全区形成了“人居环境整治人人参与,整治成果户户共享”的良好氛围,掀起了一场场轰轰烈烈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热潮,促进了农村人居环境的美丽蝶变。
二、微处落笔,精描细绣扮靓村内“微空间”。
一是细处着手提升环境整治水平。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优化村庄环境,加强村庄周边、道路两边、河道沿岸综合整治,全面清理私搭乱建、乱堆乱放、乱贴乱画,规范农村户外广告设置,打造干净整洁有序美丽的公共空间。同时引导鼓励村民在村旁、路旁、水旁、宅旁植树种花,利用村庄闲置空间建设小微公园和小微公共绿地,打造优美村庄环境。北安街道在全域范围内实行人居环境“微整治 精提升”工程,将村庄分为不同片区,制作村庄人居环境整治作战图,明确区域责任人,以“图”定人,确保路有路长、街有街长、巷有巷长、田有田长、河有河长,形成了全域闭环式整治体系,鼓励村民在村旁、路旁、水旁、宅旁植树种花,推动乡村由“一处美”向“处处美”、“一时美”向“持续美”、“外在美”向“内在美”转变。
二是打造节点彰显乡村人文美。对村庄进出村路沿路、边角地块、闲置地块、房前屋后和卫生死角、脏乱差地带等局部区域进行清理整治后加以充分利用,打造景观小品、停车场、休憩场所等。因地制宜创作乡村“微景观”“微田园”“微墙绘”“微广场”“微庭院”等人文空间节点。蓝村街道在美丽乡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注重对公共空间的特色打造,计划打造桃园稻香八景,打造宜居宜业魅力蓝村,不断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灵山街道计划在7个村庄开展“微整治·精提升”试点,其中在泉上村、泊子村、泊东村3个村庄绘画“微墙绘”,在河南一村、泉上村2个村庄建设“微广场”,在泉上村、泊子村、岚前岭村、河南二村、前小于村5个村庄增设“微景观”,在岚前岭、河南一村、河南二村、前小于村4个村庄装点“微庭院”,在岚前岭村打造“微田园”,提升村庄人居环境品质。
三是发挥公共空间外延效用。一方面结合村庄特点,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蓝村街道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计划建设生态农业旅游区,利用“农业+”等模式,推进乡村文化旅游、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等多种休闲娱乐活动,从而提升当地的知名度,促进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另一方面,提高景观与周边环境的契合度,进一步优化空间环境,改善村庄风貌,留存农耕文化历史记忆。灵山街道邀请“志YOUG●灵山”社会志愿者团队,在前小于村、姜戈庄村、河南二村等村庄以乡村田园、地块、墙面等为试点创作平台,结合周边农房、区位、功能,以“美观实用”为原则,充分利用旧物料、闲置物件等进行创作,提升人文内涵。
三、精细整治,构建乡村“美丽天际线”
以弱电线路整治为重点,结合文明典范城市创建,按照安全、规范、整齐的要求,对农村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影响群众安全和村容村貌的通讯、有线电视、宽带数据传输等杂乱、垂落、废弃的线缆以及光缆交接箱等进行治理,达到强弱分设、平整对称、捆扎均匀、标识清晰、色调统一、牢固安全、美观协调的标准,消除废弃杆线及空中蜘蛛网现象,鼓励有条件的村庄进行弱电线路入地工作,着力构建乡村“美丽天际线”。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李倚慰 实习记者 刘聪 通讯员 姜美丽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