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儒学大家郭齐勇教授做客东方文化大讲堂

日前,儒学大家、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与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齐勇应邀做客东方文化大讲堂通识教育讲座暨“师说讲堂”,通过腾讯会议线上平台做了题为“《四书》及其价值”演讲,山东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特聘教授时卫国进行主持,来自山大校内外的众多师生远程聆听。

郭齐勇简要介绍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本儒家经典即所谓“四书”的历史地位,明确指出:四书是影响中国人思维行为的重要典籍,是影响东亚七、八百年的经典。强调四书的很多内容,早已支配中国人的内外生活,潜移默化于人们的生活世界,成为国人做人做事的准则,从而形成国民的共同意识、生活规范和生活秩序。它蕴含着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读四书,学会做人,懂得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他着重提到两个重要名词:一是“伦理共识”,此乃起到约束力的隐性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二是“文化认同”,可以解决“我是谁”、“我来自哪里”这两个问题。四书正是蕴含伦理共识和文化认同的经典著作。另外,他指出:儒家是既修身养性,又参与政治活动的。例如古代的不少儒生,既有修养,又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履行管理职责。现代的知识分子亦是如此。

对于如何解读四书,郭齐勇指出:四书虽然在古代由于官方化,成为科举考试的“教科书”,逐渐凝固化与封闭化,但仍是不可多得的国民精神之大成。现在代社会,四书仍然是现代中国人最好的精神粮食。遂后介绍了朱子读四书的方法:先读《大学》,以修养为中心。次读《论语》,再读《孟子》, 最后读《中庸》。郭齐勇建议,读四书首先要弄通文字,把握原意。他并认为读四书要联系实际,注重知行合一、修身养性,而不是为读经典而读经典,要用心去读。学习经典,要学以致用,常读常新。

本次讲座主题鲜明,视野开阔,内涵丰富,深入浅出,极富感染力和启发性,是一场中国传统文化的饕餮盛宴。时卫国教授高度评价讲座:“郭教授对《四书》的详解,信手拈来,高屋建瓴,让大家豁然开朗,耳目一新,对我们深入了解四书的精华大有裨益。”

专家简介:

郭齐勇,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与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2017年被评为世界儒学研究杰出人物,2019年被评为儒学大家。曾任武汉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哲学学院院长,国际中国哲学会(ISCP)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等,专长为中国哲学史、儒家哲学。著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通史》(先秦卷)《中国儒学之精神》《儒学与现代化的新探讨》《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中国哲学的特色》《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国人的智慧》《中国思想的创造性转化》《现当代新儒学思潮研究》等。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宋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