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城市数字化发展成为大势所趋。2022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山东16个设区市全部建成并用好“城市大脑”,建设1200个智慧社区,打造2000个惠民应用场景。这一背景下,如何建好、用好智慧城市,真正帮助城市实现高效治理,让市民享受数字红利,成为智慧城市落地使用过程中不可忽视的课题。
智慧城市建设已进入加速阶段。数据显示,智慧城市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0年的4108亿美元增长到2025年的8207亿美元,并将继续成长为万亿美元级别的大市场。中国应城镇化发展的需求,也掀起了一股智慧城市建设热潮。
以“人的体验”为核心
“一个好的智慧城市必须是可以实现从家庭、社区到城市,提供全场景的智慧化服务,从政府端、行业端提供智慧化的服务,最终为在城市中的人提供更美好的生活体验。”海信集团高级副总裁陈维强博士表示,基于此,海信从顶层设计入手,打造了以“人的体验”为核心的“智慧新生活之城”解决方案。
相较于业内动辄几亿元的智慧城市建设项目而言,海信的方案中没有多余的数据中心、智能设备堆砌。“海信从业务应用的角度出发,在‘城市云脑’和‘海信云脑’这双云脑架构下,实现数据、业务的深度融合,从中挖掘体验场景。”据陈维强博士介绍,截至到目前,从家庭中冰箱的沉浸式跨屏社交,到社区内“高空抛物”追踪到户,再到城市端辅助决策的领导驾驶舱……海信已经成功打造了150多个智慧场景,“智慧新生活之城”的蓝图正在逐渐变成现实。
2021年,海信与青岛市大数据局共同打造的 “青岛市城市云脑”1.0 版本正式落地青岛。海信“城市云脑”打破了部门之间数字壁垒,已接入了41个单位的154个业务系统、297个场景,汇集了超13亿条数据,每天处理城市各类问题超过1.4万件,帮助青岛实现了“一屏观一城”。
20余年服务全国169个城市
在青岛胶东国际机场,海信承建的交通机场综合枢纽汇聚了十多种交通方式动态数据,乘客通过“一张屏”便可获取所有换乘实时信息;在威海,市民乘坐出租车在南北主干道上行驶,20多公里的路可能只会遇到两个红灯;在济宁,通勤高峰拥堵指数降幅达19.52%全国排名第一,市民上下班的拥堵得到了极大缓解;在长沙,智慧的信号灯不仅能够“缓堵保畅”,还能够为智慧定制公交快速放行,让长沙市民的通勤时间减少30%以上……越来越多的海信智慧场景在山东乃至全国迅速落地,不仅正在“用加法”增加便捷与美好,深刻改变着市民的生活方式,也在用“减法”减掉繁琐、低效与不便,改变城市的管理方式。
海信正式上线的“市区一体化城市云脑群”项目,依托城市云脑群技术构建了统一、融合、互通的跨部门、跨区域总体建设方案,既保证市、区各云脑信息安全和隐私,又可以根据需要互通、交互、协同。而这也将加快市级“城市云脑”向县(市、区)赋能,全面支撑县域智慧化管理和服务需要,真正实现上下协同、一体联动。
目前,海信在智慧产业已经深耕20余年,服务全国169个城市,先后在贵阳建设了全国首个5G技术赋能的智慧街区、在青岛上流佳苑、天悦小区等打造了智慧社区样板;2020年,海信正式发布的“智慧新生活之城”解决方案并落地青岛市南区;海信“城市云脑”项目也先后落地广东江门、内蒙古包头等城市……根据规划,到2025年,海信智慧城市版块业务将达到100亿规模并超越“BATH”(百度、阿里、腾讯、华为)。
无处不在的“智慧”体验
当前,全国多个城市都在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但在建设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陈维强表示,过去的智慧城市建设存在偏重基础设施建设、偏重为政府端提供服务以及“只为城市智慧”等问题,往往对于人的体验关注不足。
那么,什么才是好的智慧城市?“海信认为一个好的智慧城市需要围绕城市、社区、家庭,提供城市级全场景智慧化服务;在政府端,围绕交通、公安、城管等政府管理职能提供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智慧政务服务,在行业端,围绕公交、医院、学校等提供智慧化服务、提升管理水平,最终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提供更美好的生活体验。”陈维强认为,海信智慧城市基于以上的智慧城市模型,结合过往在智慧产业深耕20多年的经验,在智慧城市过程中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应用导向”,提高市民的获得感;与此同时还是实现了“从家庭到社区到城市的全业态打通”,提供无处不在的“智慧”体验。
先进的理念背后是强大的技术支撑。据了解,为智慧城市战略的落地,海信大力开展三大关键技术攻关,分别是:云脑技术、友好交互技术、用户可信赖技术。已申请高质量发明专利超过770项,主持参与国际标准9项,国家、行业标准28项,团体标准20项。
《山东省“十四五”数字强省建设规划》提出,构建特色鲜明、千城千面的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格局,擦亮“善感知、会思考、有温度”的山东新型智慧城市整体品牌。事实上,这也与海信智慧城市的建设的理念与目标不谋而合。在当前山东提出“2025年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实现全覆盖”的大背景下,海信有能力也有责任为山东智慧城市建设贡献更大力量。海信网络科技公司总裁张四海表示,“智慧城市建设,最终受益者一定是市民,必须以人为本,不能漂浮在天上停留在概念里,必须通过具体的真实有效的应用落地。”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李倚慰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