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基金,究竟何时买入?|过往牛市避险录

中国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2月末,我国公募基金数量为9491只,资产净值合计达到26.34万亿元,创历史新高。从发行来看,今年以来基金发行明显遇冷,1-3月主动偏股型公募基金较去年同期月均2291亿元降温明显。

回顾这两年,基民们经历过A股市场在短时间内的急剧下跌,也迎来过多次的V型反转,更多的则是处于长时间段内的上下震荡。

然而,这两年基金的波动,让不少买在最高位的新基民颇为“受伤”,还有一些基民慌不择路地割肉止损。那么问题来了,牛市最高点买的基金能赚钱吗?牛市能买基金吗?

当我们为此焦虑不安时,不妨回溯过去,在历史过往的几次牛市中,买了新基金的都怎么样了?

实际上,中国公募基金行业的元年是1998年,至今刚好历经了二十四年的栉风沐雨,曾历经2005年-2007年的第一次大牛市,2014年-2015年的第二次大牛市,以及2019年-2020年的“结构性牛市”。

2005年-2007年:基金真正走进了千家万户

2005年5月起,股权分置改革启动,股改的“火焰”正式燃起。

在股改大潮推动下,2005年6月6日到2007年10月16日,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上证指数从998.23点一路走高至6124.04点,创下了A股至今难以企及的高点。

当然,指数走高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流动性过剩、全流通时代到来、上市公司业绩增长、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逐渐完善……

这场巅峰牛市,使基金行业真正走进了千家万户。中国证券登记结算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6年,新开基金账户225.96万户,较上年增加188.93万户;2007年新开基金账户2227.97万户,期末时的基金账户总数更是比上年增长了近6倍。

大量基民的涌入也推动了新基金的发行。Wind数据显示,2006年的基金发行份额为4046.44亿元,相比2005年陡然升高近4倍,2007年新基金3960亿元的发行份额虽相比2006年有所下降,却仍然处于高位。

时间到了2007年9月-10月,此时,站在A股的高位处,有四只QDII基金也扬帆起航,试图“进军”海外股市。

这四只QDII基金分别为南方全球精选、华夏全球精选、嘉实海外中国、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四只基金的认购规模也显示了投资者的狂热,分别为491亿元、630亿元、738亿元、1162.61亿元。

实际上,当时的很多基民完全不清楚QDII基金是什么,但因为牛市来的太快,在他们的眼中,“股市就是造富神话”“新基金都能赚钱”。

此后不久,A股遭遇下跌,这四只QDII基金净值也迅速下跌,将追高的基民狠狠套牢,直到10年后才重新回到1元面值上方。

2014年-2015年:新基金的不同命运

时间来到2014年,在巨大杠杆的推动下,启动了A股波澜壮阔的“杠杆牛”。

2014年11月底成交突破历史新高,第二次牛市确认开启,券商股掀起了一轮蓝筹股上涨行情。

到了2015年2月,市场则由中小创全面上涨接棒,并在2015年5月28日创造了A股单日成交最高纪录,高达23673亿元。

一个月后,在2015年6月12日,上证指数刷新到5178点的新高。

与此同时,新基金史无前例的大量发行也是2015年的一大风景。无论是新成立的基金数量还是新基金的首发规模,都远超之前。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共成立基金822只,合计首发规模1.65万亿元。新成立的基金数量比2014年增长1.33倍,首发规模更是比2014年增长了3倍。

在彼时疯狂的基金抢购潮下,却不乏有一些冷静“看空”的基金。

2014年12月30日,前海开源基金掌舵人王宏远发布公开信称,A股将迎来特大牛市; 2015年5月20日,王宏远公开判断,“创业板、中小板泡沫将随时破灭”,并严控旗下中小创持仓比例。

由此,前海开源也成为当时首家严格控制中小创持仓比例的公募基金公司。

随后不到一个月,上证指数从2015年6月12日的5178点高点一路向下调整,约半年时间后,上证指数下探至2016年1月28日2638的低位。

幸运的是,直到2016年春节前,前海开源基金旗下多数产品顶住压力,坚持低仓位运行,成功避开大跌。

不过,一些2015年牛市顶点成立的新基金,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我们通过梳理,发现市场上有不少基金是在2015年成立的,截至目前复权单位净值依然在1.0000以下,说明这些基金自牛市高点成立起至今超过7年,仍然在面临亏损。

2019年-2020年:新老基民遭遇市场回调

这是离我们最近的一次“结构性牛市”。

2019年-2020年,公募基金的收益率分别超过了20%和30%,也正是这两年基金的强势表现,催生了2021年初的基金热潮,吸引了大量新基民跑步入场。

与此同时,2021年2月,基金发行在春节前迎来高潮,期间爆款基金频出。

不过春节后,市场直接来了一次大幅回调,让很多新老基民直接遭遇一场市场毒打,账户一片“绿油油”。

还有一些新基金在高位快速建仓后就面临大跌,有一只混合基金甚至还被骂上了热搜。

这只基金在2021年2月1日发行,2月4日提前结束募集,募集规模8.2亿元,并在2月9日临近过年的时候火速成立。

成立后这只基金就陷入了跌跌不休的泥潭中。成立一个月的时间里,13个交易日里跌了17.62%。而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累计单位净值仅0.7734元,成立以来不到两个月时间已经亏掉了22.66%。对此,这家基金公司不得不在讨论区出来道歉。

此外,我们通过梳理2021年初火爆发售的新基金,观察其一年持有期届满的业绩,可以发现:多数基金业绩表现平平,有的甚至净值跌超20%。而同期未设置持有期的爆款基金,也有超过87%的基金规模缩水,更有基金相较成立时规模“腰斩”,缩水超70亿元。

小结

通过回顾中国公募基金二十四年历史中的几段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当市场上涨时,基金申购如潮;反之,市场表现欠佳时,多数人对基金的申购兴趣会降至低点,生动描绘了一幅“追涨杀跌”的写照。

而在牛市最高点买入的基金,往往面临着“被套牢”的风险,但即使买在高点,也不要失去信心,因为仍然存在长期内重新逆袭“回本”的可能性。通过统计发现,就算在第一轮牛市的5178点、第二轮牛市的6124点 “高点”进场,偏股混合型基金依然有机会取得不错的收益。

来源:中国财富网

总策划:伍小军

内容策划:孔雪松

作者:金丹依

H5、视频策划:何苗 孟思涵

新媒体编辑:晓禾

监制:田欣鑫

统筹:何苗

责任编辑:林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