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下好绿色海水养殖“先手棋”

春分至,一年春光最好时。如今,正是海虹收获的季节,渔港内一片繁忙的景象。作为全国最大的海虹养殖基地之一,日照每年的海虹产量能占到全国总产量的近七成。

自20世纪60年代起,全国海水养殖经历了“藻、虾、贝、鱼、参”五次产业浪潮。作为我国海水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海虹为代表的贝类养殖恰是第三次海水养殖浪潮的硕果之一。

现在,以“第六次海水养殖浪潮”之名的海洋牧场正澎湃崛起,传统粗放的资源投入型的养殖模式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一条集约化、高技术引领支撑型的现代化宽阔大道,像一幅巨大的时代画卷,正在缓缓地铺陈开来。

先行先试 潜力巨大 

海洋是资源富集的“聚宝盆”,是现代科技的“新战场”,是新兴产业的“策源地”,是连接五洲的“大通道”,更是山东发展的特色和优势所在。3月3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海洋强省建设行动计划》,这意味着,山东新一轮海洋强省建设正式启动。

山东最大的潜力在海洋,最大的空间在海洋,最大的动能也在海洋。这里,集聚了全国近一半的海洋科技人才、三分之一的海洋领域院士,海洋科技实力名列前茅;这里,发端于我国海水养殖的五次蓝色浪潮“藻、虾、贝、鱼、参”五个产业,成形并推广向全国沿海。

值得一提的是,青岛还承担国家“863”“973”计划50%的海洋渔业科研项目,共取得重大渔业科技成果300余项,8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拥有国家级良种场1处,省级原良种场28处。积极推行“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前端、中端、后男实端合作对接机制,培育“参优1号”刺参、 “黄海系列”中国对虾、“白玉参”、三倍体牡钙类法蛎苗种等优质品种。

除了科技实力和产业基础,山东海水养殖装备制造实力也是发展现代化海水养殖的助力。在今年山东省两会上,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总裁王建中委员曾表示,由来福士生产的大网箱,目前单个养殖“黑鱼”的年产量可达1000吨,再次印证了山东海水养殖增产的广阔前景。

打造渔业经济综合体

渔业是山东海洋经济的传统主导产业,从“猎捕”到“农牧”,山东海洋牧场正在绿色、智慧、多元融合的近浅海和深远海协调发展中阔步前行。

新前景催生了新的思维和理念。如今,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海水养殖新模式正在成为主流。这体现不再唯经济、产量为核心,而是以产品质量为重点,更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在黄海冷水团建海洋牧场养三文鱼,就是全球温暖海域养殖三文鱼的创举,也是我国在开放海域规模化养殖三文鱼的全新探索。

不少专家表示,海洋发展模式有两方面需要关注:其一是海水工业化养殖,其二是农牧化渔业。在工业化养殖方面,建议将原有设备升级改造,实现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同时运用循环水处理系统,达到养殖用水循环利用。在农牧化渔业方面,海洋牧场建设是农牧化的主要体现。海洋牧场,即在一定海域内,基于生态学原理营造一个多营养层级的海洋生态环境,充分利用自然生产力,开展生物资源养护和海水增养殖生产的渔场。按照海洋牧场功能和建设方式,可分为投礁型、游钓型、底播型、田园型和装备型等类型。而海洋牧场的普及,逐渐改变原有海水养殖“脏乱差”的现象,成为城市海岸线上的新风景。

据了解,2019年国家批复《山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综合试点方案》。山东省作为全国唯一试点省份,坚持将海洋牧场绿色发展放在首位,并提出力争用3年时间,探索形成近浅海和深远海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可以说,科学规划布局海洋牧场建设,打造牧场渔业,将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构建科学、生态、开放的牧场渔业发展新模式,是当前促进海洋与渔业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性提升、现代渔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处副处长何炜曾表示:“在海洋牧场建设中,我们不盲目追求产量规模的扩张,而是始终坚持绿色发展,把着力点放到涵养生态、提升治理、增加效益上。”

谋划渔业品质效益升级

随着渔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走向深远海成为必然。近日,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获国家相关部门批准,在我国管辖海域开展深远海养殖运营试点,试点期三年,标志着青岛市在拓展我国深远海养殖空间利用、推进海水养殖由近海走向深远海方面走在了全国领先位置。

不仅如此,深海抗风浪网箱养鱼也已成为青岛的主导养殖模式。青岛市海洋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原先青岛可从苗种养至成鱼的品种单一,网箱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为解决此问题,市海洋发展局经充分调研后提出了“南鱼北养+灯光诱饵”网箱养鱼模式,即利用南北海水温度差异,“休渔期”前从福建优选大黄鱼、真鲷等大规格鱼种,利用浮游动物趋光性原理,创新发展“灯光诱饵”养殖模式,即在网箱内安装灯光诱饵装置,利用太阳能发电板为集鱼灯提供电能。

在这种绿色可持续的新模式下,对改善渔业品质带来了可观的提升。在白天,太阳能发电板将储存电能,鱼类在网箱中自由游动,消耗掉多余脂肪;在夜晚,灯光自动开启,吸引周边水体浮游动物和小鱼小虾聚集到网箱内外,供鱼类竞争食用。通过这种不断“游动+捕食”的运动模式,不仅提高了鱼类的活动能力,还能逐渐消除鱼肉中的“土腥味”,提升肉质口感。数据显示,经过一段时间的“野化养殖”后,鱼类体长体宽比明显上升,鱼肉脂肪酸含量显著降低,肉质更富弹性,口感更加鲜美。

来自市场的良好反响也恰好印证了以上观点:大黄鱼上市价格可翻4至5番,平均价格100元至120/斤;真鲷和鲈鱼也达60元/斤。值得一提的是,在产出效益翻倍的同时,也实现了对周围水体“零污染”排放。

除“南鱼北养”之外,青岛市海洋发展局还积极推进“北参南养”模式。在秋季,北方海域水温降低,海参即将进入冬眠。此时,将来自于山东、辽宁和河北地区的大规格参苗运至南方海域,利用南方海域的适宜温度可将参苗养成,并在夏眠之前上市销售。为提升青岛参苗的竞争力,青岛市海洋发展局打通“产学研”合作壁垒,积极引导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不断选育优良品种,提升海参苗种质量。以“参优1号”为例,青岛瑞滋集团有限公司依托黄海水产研究所培育的“参优1号”刺参成功入选“国家新品种”行列,其产品目前已实现“订单式”销售。

在推进渔业国际合作方面,青岛还制定加快远洋渔业发展意见和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与缅甸、加纳、塞内加尔等10个国家建立合作项目,远洋渔业作业区域实现四大洋全覆盖;全球规模最大的水产专业展“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连续六年在青岛举办,成功举办水产行业首次国际性创新技术比赛“渔业科技国际创新大赛暨青岛市海洋科技成果推介会”,联合黄海所连续三年举办农业农村部“扬帆出海”培训工程。

下好绿色海水养殖“先手棋”,向海、向洋、向未来。如今的青岛,正努力在发展海洋经济上走在前列,勇当海洋强省、海洋强国建设的先锋,以昂扬的姿态积极融入海洋强省建设和海洋强国战略的大格局中。数据显示,2021年,青岛成功获批建设全国首个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增至16处,占全国1/9。全市水产品年产量稳定在100万吨以上。2021年前三季度,水产品总产量达68.19万吨,同比增长4.56%。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宋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