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郭先登:前瞻三十年 强化提高城市更新再造力

编者按:本文是著名经济学家与城市学家郭先登教授撰写的《前瞻三十年,“十五五”规划期及后多规划期接续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系列研究报告》的一部分。为深入实施国家“更新大战略”,使读者更好研究如何不断提高城市强化“更新再造力”问题,作者做了一定的调改,交由首页传媒《智库》刊发,以在更广层面以飨更多关注此题的读者。

一、引文

前瞻三十年,中国建制市制订和落实中长期发展规划新指向,面临着的重大课题之一是,如何不断提高城市强化“更新再造力”。笔者在《论“十五五”期区域经济发展新视角——兼论多规划期接续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聚光点》一文中,论证了“十五五”规划期城市不断提升发展能级、建立“迭代升级”新体系,展现治理能力现代化新水平,极其需要以优化重塑建制市城乡空间统筹布局为导向,加快演化再城市化新格局。理论揭示,“演化”过程形成的“演化力”,来自于不断强化的城市“更新再造力”;城市必须以不断强化“更新再造力”为“力”的源泉、才能形成越来越强大的“演化力”,加快实现推进建制市“再城市化”的战略与战役目标。

实证研究成果显示,建制市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势必会使老城区原存的以交通、水电、燃气、供暖等和教、科、文、卫、体等基础设施同迅速增长的人口规模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形成的规模,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的若干方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矛盾;使老城区的服务力和配给力,同市民日益增长的追求更加美好幸福生活热切的“期盼度”形成不同程度的差距。随着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全域普遍实现东西拉开、南北抻开,形成以核心城区为轴心、小城镇再造小城市、城乡一体化新型城市圈群合力发展新格局;由于时空发展推移,新城区或小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受制于当时思维、眼光等因素的束缚和财力、权限等因素约束,产生了难以适应或满足市民群体与企业进行正常消费与经营活动客观需求的矛盾,直接影响了以亲民力为标示、市民满意度为标尺的和谐社会建设,成为巩固“人民江山”不容回避的 “头等重要”的、不同层次决策者与管理者必须解决的“案头”大问题。面对城市倾听到要求加快更新与再造越来越大、越来越迫切的呼声,决定了制定中长期规划更加需要把强化“更新再造力”、作为必须适时研究的大课题。

二、强力锻铸“更新再造力”。

新规划期中国将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高质量发展为鲜明标示、“强起来”全盛新时代的崭新阶段。建制市面对上述矛盾、差距和问题,要以前瞻三十年、共同向未来,只争朝夕向前进的为民精神,深入实施国家“更新大战略”,突出提高老城区、老社区、老建筑、老固定物(简称“四老”)的更新水平;突出提高城市全域发展空间的再造水平;通过“四老”空间和“全域空间”在互融中持续更新与再造,不断提高强化“更新再造力”水平,实现有效化解矛盾、逐步消除差距、真正解决问题。

理论概念形成来源于科学实践“肥沃的土壤”。随着城市更新与再造实践的发展,党领导人民以强大执行力、组织力和动员力“三力”合一锻铸“更新再造力”,已经上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概念。其指导科学实践的核心要义,是置市、建市全过程不可替代的根基;是城市崛起、兴起和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之所至、脉之所传的实物性物质基础。为此,建制市要在行政管辖全域坚决打破体制藩篱,高度重视城市与城市、同一城市市区与市区、建成区与乡村空间形成不同特质的发展趋势,完整实现全域一体化高效合力配置行政资源;要根据一城一意象、一区一意象、一乡一意象的特质化发展趋势,把控好山水格局与整体框架,管控好地景、界面、肌理、尺度和天际线等“归一”性要素,打造风貌差异化具体意象;整体提高老城区更新力和全域再造力水平,不断开拓“更新再造力”越来越强大的作用空间。

三、青岛案例突出显现:深入实施国家“更新大战略”,通过强化“更新再造力”,城市擘画未来发展新图景。

我们在研究建制市深入实施国家“更新大战略”、强化“更新再造力”的过程中,分别作了北京以老城区旧胡同空间换新貌为标志的“四老”空间不断展现新颜、形成城市以雄厚传统文化底蕴为根基的现代化新气魄新形象强大“更新再造力”的案例;深圳以城市党政机构迁址为抓手,在再造新区的同时、促使老城区加快更新,取得“处处新面貌”的经济社会效果,不断集聚强大“更新再造力”的案例;杭州通过城市能级、城市功能、城市竞争力与吸引力及城市品质温度等诸方面防止“大城市病”产生,不断提高增强城市“更新再造力”水平,成为建设海江河一体化湾区空间型新城区的新案例;西部重城兰州通过积聚更新再造力,全力建设城市全域“沐浴天上来水的公园型新兰州”的案例;县级敦煌市通过积聚城市更新再造力,建成拥有世界重大影响力的现代化文化盛景与旅游胜地的案例等包括青岛在内的15个提高强化“更新再造力”水平的城市案例。

在15个城市案例中,本文特推出青岛“弯道超车”案例,以能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更能讲清楚为什么只有深入实施国家“更新大战略”,才能实现“再城市化”战略与战役目标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近年来,青岛通过强化“更新再造力”、加快推进老城区更新和新城区再造新步伐,取得务实而明显的科学实践效果,成为一个“弯道超车”性的范例。案例显示,青岛以“四老”为空间,突出最老的核心区市南区管辖的中山路及火车站和前海一线老社区和老建筑及固定物进行更新工程;利用毗邻火车站与地铁站的地下空间,再造拥有百余年历史的“广得里”老街,使之形成老青岛复活记忆符号的人流踊跃的打卡热点;围绕中山路社区更新提升能级工程实施,更新四方路+海泊路等路段连片小区域,使之旧貌换新颜,力促形成再现繁荣盛景的打卡热向新地标;通过提升“三八(八大观、八大湖、八大峡)”社区整体更新,使之成为一种延续性的城市小区域强化“更新再造力”的范例。

前瞻三十年,青岛极其需要在“十四五”规划期强化“更新再造力”、取得明显经济社会效果基础上,加快推进老城区更新和新城区再造步伐。坦诚地讲,青岛老城区与深圳改革开放后才建成的城区(被称之为深圳的老城区)相比就太老了,更加需要强化“更新再造力”,主要聚光点:

聚光点一,牢固抓住被列入“国家‘十四五’新型城镇化规划现代化都市圈培育工程”的重大契机,继续瞄定市南区、市北区和李沧区“三老区”、以契而不舍的工作作风,加快实施更加强化的“更新”;继续突出市南区和市北区的老街、老路、老建筑进行“新颜”型的更新;实现李沧区与城阳区“同区一体化”发展、共同实施更新与再造工程,合力强化“一区化”“更新再造力”;以复活即墨老城为样板,托起老胶州、带起平度城、面向西海岸胶南城、推进“两莱(莱西和莱阳)”同城化、促使十大新型小城镇转变为小城市等为主体空间的青岛新型都市圈群越来越大越强的“更新再造力”。进而,带动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空间的“大港口型主体功能区”,与山东省域以省会经济圈为主体空间的“两河型主体功能区”和鲁中南城市集群为主体空间的“风光型主体功能区”,合力锻铸成省域巨大的“更新再造力”。未来青岛通过不断强化“更新再造力”,实现把“海市蜃楼”幻想版的“整座城市放置于浪花之上的美丽海洋城市”,演化成现实版更新美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型海洋城市”特质型定位所需要的“世界海洋中心城市瑰丽画面”。

聚光点二,青岛在城市全域更新与再造过程中,要更加关注城市属于固定物范畴的基础设施的更新与再造。如青岛正在申报的建设位处胶州的官路水库,将会超过棘洪滩与崂山水库的总量;主工程竣工后,通过细化配套工程网建设,更加充分显现强化“更新再造力”的内涵与外延。

四、建制市强化“更新再造力”,新规划期要更加突出四大落点。

星球演化史揭示,从地球30亿年前生命的出现,到2亿年前恐龙(侏罗纪时代)成为掌控地球的生命主体,再到亿年前类人猿生命的出现,百万年前由类人猿进化至今的现代人类成为地球的主人;生命进化的过程启示当代世界需要达成的共识是,地球上的人类在与自然界和谐发展中结成牢不可破的地球生命共同体。这是永恒不变的生命延续法则。“法则”决定了绿色是指挥高质量发展“接力棒”的标志色。新规划期建制市要坚定不移地按照党和国家工作部署,围绕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提升绿色生态水平、建立绿色建造体系、增强绿色生活体验,站上人类经济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发展、形成完美生命共同体的新台阶;随着科学实践发展,不断提高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水平,其核心要义是适时抛弃习惯性的“过去式”运行模式,以“地球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生态自然观为导向,展现以立城静气和留白增绿的定力塑造绿色发展新格局。要突出三大落点:

落点一,强化“更新再造力”,要让城市打上永不磨灭的绿色烙印,使绿色成为城市永恒标志色。

新规划期建制市随着人口越来越向城市集聚的新发展态势,要以“两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论、“后花园”论和“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论合成的“三论”为建设环境生态文明的根本指导思想,把生态绿色牢固镌刻进城市基因,积聚越来越强的“绿色烙印型更新再造力”。

“绿色烙印”理论导向城市要遵循环境生态建设大逻辑规律,科学划定以城市生长边界、绿隔城市组群、布局望山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小区域及显现草树云山、千秋瑞雪等旷世胜景为主要内容的全域生态保护红线;以市域重要生物地理单元和生态系统类型完整性为切入点,深刻认识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基础,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要遵守地球生命共同体演化规律,把生态绿色牢固镌刻进城市基因。

“绿色烙印”理论导向城市在加快建设公园城市的同时,推进建设本域或跨建制市的国家公园。要深刻认识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永续大地之美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其要义是在更大范围内对森林、湿地、草甸、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地质遗迹、传统民族村落等空间进行有效保护;把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纳入建设国家公园体系;全方位提高城区之间统筹协调绿色一体化发展力度水平为新动能,持久探索建设绿色新型城市圈群新路径、新模式,共展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的新形象。要以本域野生动植物就地保护、使更多濒危物种摆脱灭绝危险、不断提高保障生态安全水平为主题,加快动植物园改造、扩建和提升发展水平步伐,使之名副其实地成为与国家公园体系相连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实践的发展,新规划期必将有更多建制市的地理空间成为国家公园。如以闻名世界的崂山全域为依托,建设崂山国家公园;以位处城市西海岸的大小珠山为依托,南接琅琊台、北连小黄山,东联五莲山域和诸城桃园等绿带,形成“生态绿色小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样板”;再通过全域不断强化“绿色更新再造力”,让“全域型公园城市”永葆盎然生机。

“绿色烙印”理论导向要深刻认识以主体型时空新载体为空间的新型城市圈群加快发展的大趋势决定了任何一个单体城市都必然成为新型城市圈群的重要一员,而决不会落单。要促使城市文化旅游经济发展规划与城市多种规划实现无缝的接轨实施;促使不同层级、不同规模型级的城市在城市圈群和文化旅游经济新轴带里,实现文化旅游经济发展的“多规合一”。这样,才能有效解决若干城市曾经举办过世园会、世博会等多类型展会会址的诺大一个空间,出现游客寥寥、人流稀疏、成为城市发展文化旅游消费经济普遍存在的一个“困扰或困惑”问题;通过圈群共创共享共赢的商品经济联合体,创造新业态,整体推进具有文化旅游消费观赏价值的“会址空间”的合作利用,展现持久发展活力的新形象。

落点二,强化“更新再造力”,要深刻认识其蕴涵的“最高境界”。

城市进行更新与再造,是造福当代、留芳千古的系统性记忆性传承性工程。就其一般理论意义上讲,强化“更新再造力”具有操作性的“最高境界”是:“更新”展现修旧如旧、旧形新貌、文脉传承、更加环保;“再造”展现未来性规划、新潮性设计、新材料建设、环保性施工;更新与再造共同以“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新观念,创造越来越多的“可能”,同时又把“可能”转化为新生产新市场新消费新环保的新指向。

理论与实践共同揭示,“转化”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切忌短眼光、迎检查、赶任务、催工程,最后成为“垃圾”项目的现象;“转化”作为充分体现“前无古人”式的系统性工程体系,追求的是所有实施的更新与再造工程都要长期持续不断涌流内生活力,而不是敲锣打鼓、摆满花蓝、挂牌开业、外在形象的“昙花一现”,到后来形成无产业、无项目、无人流的冷场景;追求的是打造成永不落幕的新消费平台与“打卡”热地,而不是热闹一阵的“戏台”;追求的是项目交付后,普遍能成为让“文物充分活起来”的新场景,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城区、新社区、新街道、新楼院、新场地、新空间。

落点三,强化“更新再造力”,要突出与重塑经济地理新格局相适应的越来越多新场景。

强化“更新再造力”、深刻认识具象性的更新与再造,要以适应重塑经济地理新格局为主题,牢固把握城市完整建立空间点线面角综合支撑多极点多轴线多层面多视角的互融性、复合性、特色性、立体性多维度的生产力配置新结构的大趋势;要突出打造越来越多新场景,使之成为打卡热向新标地。场景化是城市强化“更新再造力”的“魂”。如建设“新型海洋城市”,要从根本上改变临海城区的海洋性场景与其行政管辖的陆域建制市、建制区“脱节”的问题;要在城市特质性场景化的过程中,把多种海洋性场景有机植入陆域腹地,形成更新形象的特质型“红瓦绿树、蓝天碧海、海城相依、港市相托”的特有场景,特有美景,特有赞誉,特有光彩的现代化流光溢彩、更新的海洋性新场景。

(作者郭先登,原青岛市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青岛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长期从事现代纺织经济学、现代区域与城市经济学、现代旅游学、开放经济学、品牌经济学、海洋经济(蓝色经济)等基础理论学科研究;出版著作10部,在《人民日报》理论版等国内外133个报刊上发表理论文章955篇;长期从事对策理论研究,主持撰写的100余项对策理论研究成果全部得到国家、省或市领导批示;多次主持国家及省市知名品牌评审与认定和重大项目及规划评审与论证、鉴定。)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