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富源路小学 六年级八班 张天贺 指导老师:王蕾
在2022年的冬天,疫情笼罩下的又一个寒假,大人们在忐忑中关注着一条条实时消息,纠结着各种不确定的因素,也不知道能不能回老家过年,我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读到了一篇与年有关的文章《北京的春节》。
这是老舍笔下的一篇优美的短文,它仔细生动地写出了旧社会北京春节的场景,虽然相隔近百年的时光,但透过纸面、隐于书后的那扑面而来年味还是让我觉得十分亲切。
在文章中,老舍写出了北京春节的六个习俗,分别是喝腊八粥,泡腊八蒜,铺户在春节时卖的年货,儿童们准备过年时要做的事,过小年时的场面,除夕和初一时的光景。老舍把北京的春节写得活灵活现,文中将那些守岁、放鞭炮、拜年时大街小巷的热闹写得跃于纸上,春节接近尾声,反而到了“又一个高潮”——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开始,那时街上到处张灯结彩、火树银花,猜灯谜、对对子、赶夜市,花灯的种类数不胜数,礼炮烟花辞旧迎新的轰鸣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人们在年节里对喜庆气氛的付出是毫不吝啬的。
文章从头至尾充满了人们辞旧迎新时的喜悦之情,按忙年的时间顺序来写,层次鲜明,语言感人、质朴。既写出战乱时期一个美好的春节的来之不易,又表达了老舍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喜爱。老舍用他“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春节习俗的温馨与美好,同时也写出了旧社会人们的那份纯真、美好善良,还写出了一家人团圆时的快乐。
现如今的我们却只有除夕和大年初一的习俗保留了下来,忙年的过程精简了许多,年夜饭甚至有时候都是在外面吃的,更别提全家老少齐上阵预备年菜了。对联和窗花是超市里工业化流水线生产出来的千篇一律大同小异的东西,元宵节的晚上,街上没有了闹市花灯,超市里虽然也会卖灯,可是那灯上没有年味儿,只有塑料味儿。虽然高楼林立,楼宇之间有无人机摆出来的造型,但缺了烟火的随意灵动,少了呲花的烟火气息,人们被禁锢在一间间小小的鸽子笼里,眼睛被锁在了一个个花花的手机屏前,LED灯管连得起一片灯光秀,却连不起家和家人之间的亲密。
看完这一篇充满年味的文章后,我知道了春节之所以能流传下来,是因为它带给我们美好和快乐,带给我们柴米油盐、人间烟火、年岁更迭的享受,过年可以让人们忘记心中的烦恼,在家中欢聚一堂,虽然春节会结束,但它带给我们的希望和感受不会消失,天气转暖,万物复苏,一切又恢复了常态,周而复始。是啊!过完春节,谁不是欣然地去面对崭新的一年呢?一切都好起来了,不是么?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