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速冻”天里“速动” 公交“医生”零下8度钻车底为车辆“验伤”

1月28日上午,室外温度显示零下2度。冷风中,纪涛简单查看车辆状态,钻入车底摸索故障点。很快,地面的冰冷穿过厚实的衣物传至全身,体感温度骤降,纪涛的手指被冻得有些麻木,简单搓手哈气后,他又集中精神投入到判故维修中。

作为青岛城运控股公交集团市南巴士六分公司的一名站头维修工,二十多年来,每个冬天,纪涛都在这样的“速冻”天里奋战,凭借精湛的维修技艺和负责的态度,让经手的车辆安全平稳地运行在城市大街小巷。

现场:钻车底排查故障 双手冻得麻木

“纪师傅,我的车不打气了,能不能帮我看看。”28日中午,纪涛接到驾驶员的排故请求。他简单询问对方车辆状况,打开发动机舱盖,仔细检查其中管路。确认发动机部位无问题后,纪涛找来躺板,躺在上面滑入车底,由后至前用扳手拆卸部分管路,一点点地摸索故障位置。

几番尝试,纪涛突然放弃了躺板,直接躺在地面上一点一点地挪动到车辆底部。“这辆车底盘太低了,不好施展动作,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得直接躺在地上。”纪涛告诉记者,冬天的地面有“速冻”效果,衣服与地接触不久,冷感就会从背部直达全身,让他忍不住瑟缩打颤。

一段时间后,纪涛终于确认了故障点,经过更换四回路保护阀,车辆恢复正常状态上路运行。此时,纪涛的双手已经冻得发红,他忍不住搓了搓手向掌心哈气,以此缓解被冻得麻木的指节。“遇到拧螺丝螺帽这样的细节动作,我会把手套摘下来方便操作,但时间一长,手就冻僵了。”记者注意到,因长时间的户外工作,纪涛的双手起了大大小小的皮屑,混杂着深浅不一的伤口,甲缝中存有难以清理的油污,但他似乎早已习惯。“天天跟车辆接触,手免不了有点小磕碰,但只要能顺利完成抢修,这都不算什么。”纪涛说。

回忆:雪地里“钻行”寒意刺骨

在“速冻”天里“速动”,并非一件易事。谈及最难忘的一次抢修,纪涛记忆犹新。“当时零下8度,下雪后路面结冰,我们赶到坏车点需要比平时更多的时间。”纪涛说,为了保障车辆的抢修速度,他会在心里将类似的检修实例快速过一遍,再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处置。

“到了现场,我初步判断故障点在底盘上,来不及多想,只能躺在雪里钻到车底。”纪涛回忆,躺在雪上,身下的一部分雪会化成水,慢慢浸湿衣物,头部及脖颈处也沾满了雪和泥,刺骨的寒冷频频袭来。“身上冷透了,四肢也会迅速失温,特别是手指,冻得钻心的疼。”纪涛说,冬季天黑得早,抢修过程中天色昏暗,他只能凭一只手电筒探寻摸索,在雪地里来回“钻行”了近3个小时,最终抢修成功。看着重新投入运行的车辆和同事、市民赞许的目光,身上虽冷,他的心却热着。

做法:随车辆升级更新知识储备 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对站头维修工而言,质量与速度同样重要。为此,今年已经50岁的纪涛始终坚持学习,不断丰富专业知识储备,提升岗位素养。据了解,纪涛所在的分公司共有新能源、柴油及天然气三种车型,构造差异导致维修方式各不相同,他不仅要熟练掌握每一种车型的特点,还经常与同事们交流、分享维修经验。“每一个故障,我都会先询问驾驶员是怎么出现的,再跟同事讨论快速处置的方式方法,在心里记下来,形成自己的资料库。”纪涛说,天长日久,他面对各类故障都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维修办法,能在短时间内实现精准判故。此外,针对新能源车辆,他常向厂家讨教其中的技术难点,坚持在点滴积累中完成对新知识的内化吸收。

纪涛是站头维修工,更是一名党员、班组长。切实履行岗位职责之余,他早来晚走,将“传帮带”践行在日常工作中。“我熟悉了组内年轻修理工的技术特点,会在他们完成维修后再检查一次,确保维修质效。”纪涛说,一旦发现问题,他会第一时间指出并交流经验,既夯实大家的理论基础,又推动了班组建设。

在青岛城运控股公交集团,像纪涛这样的站头维修工还有很多,每个公交场站都配有专门的站头维修小组。他们在场站与十米车厢间循环往复,以真心真诚真情保障城市公共交通正常运转,守护广大市民顺利出行。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李倚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