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我国持续加大救灾投入力度
今天是我国第八个防灾减灾日,民政部公布了我国十二五期间防灾减灾情况。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中央财政对救灾的投入力度持续加大。
“十二五”期间,我国各类自然灾害呈多发、频发态势,年均造成3.1亿人次受灾,因灾死亡失踪人数1500多人。
五年间,中央财政持续加大救灾投入力度,灾害应急救助、旱灾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和冬春临时生活困难救助等三项中央救助标准进一步提高,平均提升幅度达78%。确定15个省699个县为高寒、寒冷地区,因灾致损住房恢复重建补助标准比一般地区提高40%。
中央财政为中西部地区1096个多灾易灾县购置民政救灾应急专用车辆,全国建成9个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累计采购价值9.83亿元的中央救灾物资。
住房灾害保险已实现全国覆盖
除了政府投入,十二五期间,金融、保险等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工作程度不断加深,减灾救灾的科技支撑力量明显增强。
十二五期间,民政部联合财政部、保监会试点推进农房灾害保险,协同有关部门推进巨灾保险制度建设,目前,住房灾害保险全国已实现全部覆盖,2015年住房灾害保险保费收入达8.09亿元,为全国9300余万间居民住房提供1.43万亿元风险保障。
民政部救灾司司长 庞陈敏:各地都推行了农村居民住房的保险,在十二五期间,五年时间基本做到了全国所有农村居民住房全覆盖,同时也给农业保险也加大了投入力度。
我国减灾救灾科技支撑力量明显增强,灾害遥感监测服务已覆盖全国20个省份。灾害快速评估机制初步建立,实现灾后1小时内完成地震灾害评估、3小时内完成台风和洪涝灾害评估。
民政部救灾司司长 庞陈敏:现在全国建立了预警发布中心,但如何让我们的预测信息在最快的时间内传达到可能会受影响的群众手上,这可能是我们十三五重点要解决的,也就是信息瓶颈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认识身边的应急避难场所
今年防灾减灾日的主题是“减少灾害风险 建设安全城市”。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面临的灾害呈日益加大的趋势。尤其是一些人口密集的特大型城市,一旦发生灾害,从高楼大厦里逃生出来的人应该去哪里呢?民政部也表示,“十三五”期间国家将加大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力度。
Q1:你知道什么是应急避难场所吗?
小学生:应急避难场所我觉得是在灾难中让广大民众躲避的地方。
北京市民:小区里有防空洞,还有广场,就知道这俩。
Q2:去了应急避难场所你知道该怎么用吗?
北京市民:不知道。
北京市民:可以在那饮食喝水。有轻伤也可以治疗。
应急避难场所是为应对灾难而建设的,可供居民紧急疏散、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一般设在公园、广场等比较空旷的地方,在避难场所的出入口位置,都有避难场所相关设施的示意图,图中标识了避难场所内疏散区域和应急设施的位置。
北京市朝阳区地震局 陈红卫:这是应急棚宿区的标志,标识这个区域是安置群众搭建帐篷临时居住的场地。棚宿区周围还会有应急供水供电排污等设施,供避难的群众使用。
应急避难场所的水和电都采用两套供应系统,应急供电设施由市政供电和发电机组组成,供水系统则由自来水和阀门井两套供水系统,以保证在紧急情况下水和电的供应。
北京市朝阳区地震局 陈红卫:在标志牌的后方就是应急厕所,大家看到的这是一个花池,实际上在这下面就是一个厕所,平常公园就在这上面种上一些花。用的时候围起来打开盖板就可以使用了。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