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历史关怀人文,聚智开放连接未来。2021年,即墨古城大讲堂持续为区域文化发展提供智慧支持。
这一年,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上海开放大学教授鲍鹏山、中国文化书院秘书长苑天舒、著名学者和思想家龚鹏程、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赵冬梅和著名翻译家林少华六位重量级嘉宾做客即墨古城,带来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
总有一些知识让你如获至宝,总有一些瞬间让你茅塞顿开,那些慷慨激昂、妙语连珠、谈笑风生,定格在脑海挥之不去,在新的一年,成为成长的力量。
回望2021 郦波: 诗的国 诗言志
3月22日,著名文化学者、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郦波做主题为“诗的国 诗言志”的专题讲座。
郦波在“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等节目中的精彩点评让人印象深刻。这次讲座,他带领听众一同探究华夏文明的本质,破解诗词中潜藏的民族文化的基因密码。
郦波认为,中国华夏文明,是一个时间延续性的文明,诗歌就是窥视整个华夏文明史的一条捷径。
要研究“诗的国 诗言志”,中国传统语文学“小学”是前提。郦波从解释字义的训诂学入手,剖析了《诗经·小雅·鹿鸣》《易水歌》以及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三首诗词的微言大义,从源头解惑诗词的内涵。
郦波瞄准当下,揆诸现实。从制造业链条、人口市场和消费市场、新冠肺炎疫情、女性职业等现实话题,反观文明的高度和维度,感悟诗词的格局和力量。
“作为一个从小在尼山长大的儒家知识分子,我对我说的母语、我说的汉语包括我讲的山东话,我都无比热爱,因为这背后是我们的文明,是我们的族群,是我们的过去与未来!”
这是郦波的结束语:为什么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因为当千百年后诗人的背影已经远去,诗词的绝代风华仍然在这片土地永恒流传。
回望2021 鲍鹏山:诸子的智慧
4月8日,著名作家、学者、上海开放大学教授鲍鹏山做主题为“诸子的智慧”的专题讲座。
鲍鹏山从先秦诸子个人立身处世等小的角度切入,将诸子的智慧归纳为“信仰、态度、境界、思路、方法”五个关键词,通过一个个短小精炼的故事,将诸子的智慧娓娓道来。
鲍鹏山通过孔子围困于陈蔡之间的故事讲信仰,提出信仰就是一个简单的信念,相信人应该做一个好人。通过墨子与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事迹讲态度,认为正当的态度背后是坚持的毅力以及坚定的信念。由孔子的职业经历讲境界,引出人的成功更多的不是跟能力有关,而是跟境界有关。由庄子“大珠的故事”和孟子“缘木求鱼”的典故切入,讲述人之成败,不是一两件事的成败,而是思路的成败。最后以“南辕北辙”的故事讲方法,如果一个人只想着方法,就是小聪明。那么,前面所有关键词没有用。
他认为,诸子里面山东人是很多的,孔孟是山东的,孙子是山东的,墨子也是山东的,山东的乡贤就是中国的国贤。在中国文化最具有原创性的时候,山东的表现是最出色的。
鲍鹏山说,西方苏格拉底、柏拉图更多关心知识论,关心知识的真伪,形成了整个西方文明的特色——更多关心“真”。而中国先秦诸子更多关心的是“伦理学”,本质的原因其实是关心政治。所以先秦诸子站位非常高,他们一下子抓住了本质问题,影响我们生活最根本的东西,不是个人的智商、小聪明,而是国家的政治。政治好了,我们日子就过得好,政治不好,再聪明也不一定过得好。
回望2021 苑天舒:管子启示录——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6月3日,中国文化书院秘书长苑天舒做主题为“管子启示录——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的专题讲座。
苑天舒认为,管子是被忽略的历史人物,对他的研究越来越少,这与管子的历史地位极不匹配。牟宗三、梁启超等人曾高度评价管子,认为春秋时代,是齐桓公和管仲两个人的天下,管子是一位历史巨人。管子何以伟大?他相齐40年,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却“不以兵车”,不战而屈人之兵,在孔子看来,这是“仁”的象征。
管子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是大型组织领导管理哲学的开创者。管子为相,是中国宰相制度的开始。苑天舒详细介绍了管仲相齐的“九惠之教”,认为管子讲的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是我们几千年的核心价值观。管子留下了富国、安民、强国、平天下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谋略的思想体系,中国早期的思想家老子、孔子、墨子等都受过管子的影响,是先秦诸子绕不过去的一座山峰。
管子之前无诸子,诸子都在管子后。稷下学宫的先生们,叫管子学派。稷下学宫存在了两三百年,是全世界第一所学术研究机构,第一所大学,而这个大学里的书,最重要的就是这部《管子》。
苑天舒认为,管仲是孔子跟先秦诸子都绕不过去的一座山峰。孔子不轻易把“仁”这个称号许给谁,说到管仲的时候,说“如其仁,如其仁”,像管仲这样可以称为仁,像管仲这样可以称为仁,一个不够给了俩。孔子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就文明倒退了,华夏文明将不复存在了。管仲成为齐国的宰相,将华夏文明接续在蚂蚁腰上,接在了头发线上,使华夏文明得以传承。
回望2021 龚鹏程:审美与文化
6月8日,著名学者和思想家龚鹏程做主题为“审美与文化”的专题讲座。
佛性大事,不过穿衣吃饭。所谓文化,即是生活方式。龚鹏程希望,儒家的文化理想、道家的生活态度等传统文化,能够落实到生活里,能够在怎么穿衣、怎么吃饭里体现出审美能力或者生活态度。
龚鹏程认为,当代最大的审美问题,是“自以为美”,在表现自我、呈现个性的同时,丧失了文化内涵。在应该要有文化的地方没有文化,就变成了笑话。
他提到,我们早期的时尚就是学西方,西方人用什么我们就用什么,穿什么我们就穿什么,所谓时尚就是买包、买衣服、买奢侈品。但是现在已经不是这样了,现在对时尚的要求自主、多元,对怎么带领中国时尚走向新时代,大家更强调文化内涵和文化品味,而不只是购买奢侈品。越是强调创新的人,特别是现在的书法家,根本没有创新精神。
龚鹏程以服饰、礼冠、揖礼、缨绶、礼制等存在的谬误举例,还批判了一些书法家的所谓创新,只不过是在不断的变化花样和噱头,以丑为美,或者书写方式杂技化,甚至还存在拙劣的模仿抄袭。没有本质创新,走不长远。
最后,龚鹏程指出,我们要追求一个美好的生活,但是我们连基本的审美能力恐怕都需要锻炼、提升,这是我们当代最大的课题。
回望2021 赵冬梅:历史中的个人
10月22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冬梅做主题为“历史中的个人”的专题讲座。
人的生命是有价值的,对于日常生活的关注,对于历史中个人的关注,最大的立足点就在于生命本身的价值。但是古人的生命不自由,有着各种各样的约束。
赵冬梅通过魏晋文学家赵至、宋代孝子王樵以及司马光笔下张行婆三个小人物的故事,讲述了制度束缚下个人的逃无可逃,时代错位下个体的无能为力,以及传统伦理秩序之下,女人如何在一个逼仄的生存空间里,卑微却精彩地活了一生。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就像电影的蒙太奇一样,我们读的时候,会加上自己的想象在里面。对国家而言,看战争的胜负,看国家财力的消耗。但是,对个体而言,对诗里这对夫妻而言,丈夫死了,妻子成了寡妇。可是她还不知道,她还在等,她还在盼。这就是历史中的个人,这种历史中的个人非常渺小。
赵冬梅提出,不能让评价体系绑架了历史学者的追求。历史学还有服务大众的一面,有一个跟我们的时代、跟我们普通人分享知识、分享情感、分享理性智慧的功能,这也是为什么要讲述历史上的普通人的故事的原因。
回望2021 林少华:日本美学与中国禅意
11月19日,著名翻译家、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林少华做主题为“日本美学与中国禅意”的专题讲座。
林少华从洁净之美、洗炼之美、素朴之美、时序之美、群体之美、阴柔之美、感伤之美、象征之美八个方面讲述了日本美学与中国禅宗的关联性,同时进行了中日美学观念的比较。
日本禅学思想家铃木大拙曾说:“俳句是日本人心灵和语言所把握的最得心应手的诗歌形式,而禅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尽了自己卓越的天知。”
林少华认为,禅本质上是洞察生命本身的哲学,认为永恒即当下的每一个瞬间,强调某个瞬间的顿时感悟。而俳句恰恰是掐头去尾,传达一种瞬间的心灵安宁与自由,传达万物皆空的纯净的愉悦感,可以说是禅宗拈花微笑的诗意表现。
林少华指出,日本美学也存在超乎常规的内容,甚至具有可怕的毁灭性。像三岛由纪夫及其本人自杀事件所表现的暴烈之美,就是一个显例。这些审美倾向也需要我们保持清醒和警觉。
即墨古城大讲堂简介
即墨古城大讲堂是即墨区为民要办实事项目及国际时尚城建设攻势重点项目(活动),由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青岛市即墨区人民政府、青岛出版集团主办,青岛市即墨区文化和旅游局、首页传媒、商周刊社承办,邀请文史、哲学、艺术等领域,在国际国内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学者前来演讲,为市民提供高品质的精神文化洗礼,为区域文化发展提供智慧支持。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