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生态用地净增加125.58万亩 建设用地十年增长14% 我市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出炉!

12月31日,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宣布,历经3年多时间,我市“三调”主要工作按期圆满完成并取得重大成果。据悉,国土资源调查是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我国每十年进行一次。

累计核查图斑294.85万个    

    据“三调”成果显示,全市耕地654.41万亩,园地121.46万亩,林地291.34万亩,草地18.16万亩,湿地35.20万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336.97万亩,交通运输用地59.91万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34.06万亩。

发布会上,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姜德志介绍,自2018年9月,我市全面启动“三调”工作,建立了“三调”工作“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机制。组织开展市级核查和定期巡查,对全市十区市内外业核查共计122轮次,累计核查图斑294.85万个,及早发现典型质量问题,及时纠正工作偏差,消除问题隐患。2021年11月,全市“三调”成果顺利通过山东省验收。

新技术助调查结果更精细          

据悉,对比前两次调查,“三调”在调查内容、技术方法、组织模式等方面都有较大的调整和提升。“土地”调查调整为“国土”调查,调查内容更加丰富。基于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三调”统一了陆海分界、明晰了林草分类标准、细化了城镇建设用地分类、将“湿地”调整为一级地类。为有效支撑对耕地的管控,把耕地变为其他农用地的情况,按恢复耕种的难易程度进行了区分和标注; “三调”在遥感、卫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常规调查技术基础上,进一步整合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无人机等新技术,全面采用优于1米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相比“二调”2-5米分辨率精度大幅提升,调查成果更加精细。“三调”将建设用地和设施农用地图斑的最小上图面积标准从“二调”时的400平方米提高到200平方米,耕地等农用地图斑从600平方米提高到400平方米,其他地类图斑精度也有相应提升;调查机制创新,调查效能显著提升;三调”建立并全面应用了“互联网+调查”机制,采用内外业一体化调查新模式,实现了外业调查、内业核查、数据建库等工作的上下联动、远程对接和实时印证。同时,采取严格的质量管控机制,严防弄虚作假,确保了调查数据的准确性。

生态用地净增加125.58万亩 建设用地十年增长14%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我市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红线。如结合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以“三调”成果为基数和底图,按照应保尽保原则,合理确定耕地保有量,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对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严格用途管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从严控制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四是规范完善耕地占补平衡,确保补充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根据“三调”成果,全市林地、草地、湿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等合计净增加了125.58万亩,生态建设取得积极成效,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生态格局仍需调整,必须坚持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进一步巩固优化,如坚持系统观念,在“三调”形成的数据库基础上,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合理安排生态建设布局,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并严格实施等

此外,全市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等建设用地增加47.06万亩,十年增长了14%,建设用地的增加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基本适应,但仍存在粗放利用的问题。下一步,要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全面提高用地效率。例如将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将城镇建设严格限定在开发边界之内,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应当在县域内统筹等。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 记者 于爽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