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市科技局获悉,全市共有156个项目(人选)获得2020年度市科学技术奖。海军潜艇学院笪良龙教授和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董蒨院长荣获市科学技术最高奖,另外10项成果获自然科学奖,9项成果获技术发明奖、131项成果获科技进步奖、4人获国际合作奖。
产城深度融合更明显
获奖项目中,涉及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现代交通、现代海洋等重点产业项目共110项,占全部产业化项目的73%。在集成电路领域,海信视像成功研制了超高清显示驱动系列化芯片,打破了国外、境外技术、产品垄断,实现了显示驱动控制芯片的完全自主可控,近两年产生销售收入7.58亿元,利润1.96亿元,年出货超过3000万颗,目前TV显示驱动TCON芯片已居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荣获科技进步一等奖。
作为国内唯一一家可生产自动络筒机的青岛宏大纺织机械研发的VCRO自动络筒机跻身于世界先进自动络筒机行列,市场占有率达到20%,打破了国外垄断,有效降低了纺织企业的用工成本,带动了我市相关产业的技术升级,荣获科技进步一等奖。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突出
2020年市科技奖进一步提高企业获奖比例,企业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65项,占比达46%,获奖企业中78%为高新技术企业。海尔生物医疗首创了智能生物安全柜以及生物安全实验室整体安全防控智慧管理平台,实现了生物医药领域的重大创新。
项目产品16个型号获得国家Ⅲ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并实现产业化,近三年实现销售额1.33亿元。新冠疫情期间在雷神山医院等防控一线批量应用,为疫情防控及青岛本地的生物安全产业化集群发展起到带动作用。
产学研合作机制更健全
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成效在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中也尤为明显,在全部企业参与的91个项目中占64项,占比达70.3%。
最高奖获得者青医附院院长董倩,通过与海信医疗长期科研攻关,国际首创开发了基于小儿肝胆胰的高端数字医疗设备,应用于全国120余家医院,辅助救治上万例疑难患者。青岛耐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和青岛大学联合开发的病原体核酸快速检测关键技术实现了3分钟快速提取直接上机测试,40分钟内完成核酸检测,完成了核酸检测从“小时级”到“分钟级”的重大转变,获得唯一的科技创业类一等奖奖项。
社会民生效益更显著
市科学技术奖积极助力青岛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人民健康等与民生息息相关领域发展。面向地域环境的“空、铁、客”一体化复杂交通枢纽城市机场建设的新特征,青岛理工大学牵头解决了机场智能建造中的诸多卡脖子技术难题,已在青岛胶东国际机场、济青高铁等多项重大工程中应用,累计创造经济效益1.18亿元。青大附院研发团队历时18年建立了碘-125粒子治疗恶性肿瘤技术体系,通过和新博医疗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在国内外率先创建了多模态图像融合导航系统,实现了实体肿瘤的精准手术模式,技术推广到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青岛市中心医院等市内外20余家医院,救治患者2万余人。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宋佳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