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双碳”新机遇 推动青岛产业基本面重塑

面对“碳达峰 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的新机遇,青岛市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建筑能效提升、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建设等措施深入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向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协同推进。

超额完成“十三五”排放目标

当前,青岛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 “双碳”是倒逼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大契机。近年来,青岛积极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率先成为全省首个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围绕加快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调整,深入开展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和能效提升工作,海绵城市、绿色建筑、低碳城镇等建设成为重要实践平台,低碳生活渗透城市的每个角落,碳排放强度在“十三五”期间实现了明显下降,已跻身全国低碳城市前列。

据悉,青岛“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基本建成美丽青岛,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质量、绿色发展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远景目标。

事实上,青岛从2012年成为全国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至今,低碳工作已经深耕9年。这座自然禀赋得天独厚的城市,基于对自身最大优势的正确判断,早早就把绿色低碳嵌入城市的发展脉络中。

2013年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的《青岛市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力争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2017年,青岛加入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在2018年与C40签署的《期限2020》气候行动计划承诺书中,承诺在本世纪下半叶尽早实现碳中和目标。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额完成国家和省目标,全市能耗强度下降21.5%,碳排放强度下降27%,并提前一年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三五”碳排放减排任务,跻身全国低碳城市前列。2018年全市万元GDP能耗基本达到欧盟标准。

青岛的产业结构和层级也在向绿色低碳迈进。山东港口青岛港着力打造中国“氢”港,全球首创“氢+5G”自动化轨道吊,创造52.1自然箱/小时的装卸效率世界纪录。

“数”“网”“智”赋能绿色发展

为了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通过政策要求,不难看出,“双碳”即给城市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也孕育着巨大的变革机遇,将重构当下的产业格局。青岛工业门类齐全、制造业基础雄厚,碳达峰碳中和给传统制造业带来了不小的发展压力,但丰富的产业场景,也让青岛成为“双碳”战略落地的实践场。

据青岛市生态环境局介绍,纺织服装产业是青岛的“母亲工业”。但传统染色生产过程中用水量大、能耗大,是“双碳”的大敌。为了践行绿色制造,即发集团近年来攻关无水染色项目,通过上千次技术试验,建立了无水染色工艺数据库,自主设计研发了产业化装备及关键部件,累计申请发明专利18项,获批建设了省、市两级技术创新中心,顺利完成了无水染色生产示范线。可以预见,在《意见》的倒逼下,青岛制造向绿色转型的典型案例将越来越多。

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卞成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青岛正在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推动生产方式变革。全面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坚持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赋能绿色化发展,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水平,打造一批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引导企业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开展工业产品绿色设计,开发绿色、节能、低碳产品,培育一批绿色设计示范企业,提升行业整体绿色制造水平。

此外,中德生态园率先打造零碳试验区、碳中和灯塔基地。多年来,园区秉持“田园环境 绿色发展 美好生活”的发展愿景,坚持以绿色为基底,以生态为导向,致力于建设绿色城市。先后获得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国家低碳城镇试点、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球可持续城市和人居环境奖等十余项国际、国家荣誉。

记者还了解到。9月初,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发布了全球《绿色与繁荣社区》导则,其中的绿色建筑和绿色能源板块共有7个案例入选,中德生态园因规模化推广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取得显著成效,成为该板块惟一入选的中国案例。

目前,中德生态园方面正在以中德未来城为载体,在建筑、能源、交通、市政等领域综合应用低碳技术和智慧手段,辅以绿色碳汇、绿色金融等方式,建立零碳试验区指标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零碳社区建设模式,力争率先打造零碳试验区、碳中和灯塔基地。

将重塑青岛产业基本面

据悉,青岛虽然低碳基础不错,但在改革力度、创新能级、制度保障等方面还有短板,绿色发展水平存在着区域不平衡现象,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也面临不少困难。

其中,非化石能源资源禀赋相对不足,清洁能源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等问题比较显著。据悉,对标国家到2030年25%的非化石能源占比发展目标,青岛还有10个百分点的差距有待追赶;全市传统产业占比仍然偏高,重化工业占传统工业的60.4%,战略性新兴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仅为10%,高技术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仅为5.3%;运输结构方面,2020年青岛公路货运量占货物运输总量的70%,占比仍然较高。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考验着青岛的智慧与魄力。

“如何结合我市实际,平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减污降碳需求,设定科学合理的达峰目标是当前我市‘双碳’工作中最关键的课题。”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杨钊贤在采访中明确提出了要求。

据悉,未来青岛市在调整产业结构上,将充分运用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调动企业转型升级的积极性,用好碳中和股权投资基金、碳汇等金融创新工具,为“双碳”产业注入发展动力。

此外,改革存量的同时还要考虑培育增量的问题。《意见》中提到的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正是青岛着力聚焦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二者高度匹配。刚刚出台的《青岛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航空航天、现代海洋和生物等9类列入战新产业,同时梳理出发展脉络,制定了产业发展的详细作战图。这9类产业将成为青岛打造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力量,不仅将推动青岛率先实现“双碳”目标,更将重塑青岛的产业基本面,让城市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陈璐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