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以“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2021世界海洋科技大会在青岛开幕。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本届大会共设置了开幕式、主题报告会、10个分论坛和海洋成果转化暨“双招双引”对接会、海洋科技成果交易展等版块,旨在深入落实海洋强国战略,加强国际海洋科技领域交流,聚集全球海洋人才、学术、产业资源,打造海洋学术交流高地,搭建“双招双引”平台和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共话海洋科技热点问题
大会期间,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乌克兰、印尼、荷兰、挪威、意大利、韩国、日本、泰国等12个国家的百余位海洋科学家线上线下参加主论坛和各分论坛并作学术报告。
在主题报告会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守为、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黛博拉·格里夫斯、中国工程院院士侯保荣、材料保护和性能协会原主席泰瑞·格林菲尔德、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联盟、乌克兰国家科学院院士郭瑞·弗拉基米尔等行业专家齐聚一堂,分别聚焦海洋工程、海洋新材料、海上可再生能源、海洋防腐新技术等领域在线上线下做主题报告,为当下海洋科技领域热点问题,细理脉络,出谋划策,指引方向。
围绕海洋科技创新与发展,本届大会还设置了国际海洋腐蚀防护产业大会、海洋新材料科技论坛、海洋科技期刊创新发展论坛、海洋观测与探测技术论坛、海洋能青年科学家论坛、航海科技高峰论坛、丝路国家水产养殖国际论坛、蓝色食物与营养健康国际论坛、海洋生物新材料及资源利用论坛、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发展论坛等10个分论坛,百余名海洋领域重量级专家围绕海洋生物新材料、海洋医药、蓝色食物、海洋能、海洋探测技术等主题,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展示新技术,分享新成果,激发思考与创新,引领海洋产业创新发展。
发布海洋科技、新兴产业指数及十大问题
大会发布了“2021年十大海洋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2021年海洋科技指数》和《中国海洋新兴产业指数》。
记者了解到,为提高世界海洋科技大会的学术及技术水平,大会组委会向涉海的学会、高校、科研院所和大会协办单位征集了“2021年海洋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30余条,经过世界海洋科技大会学术委员会的评议,确定了“2021年十大海洋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
2021年十大海洋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为:气候变化信号如何进入海洋深部?如何前瞻性开展海源性疫病风险评估与防控?近海蓝碳关键过程和演变趋势是什么,如何构建其评估体系?板块俯冲是如何起始的?如何认识及应对海洋脱氧?如何实现对深海难培养微生物的分离?影响海洋工程装备性能及安全的关键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是什么?如何发展绿色长效防污技术,控制海洋工程设施的生物污损?如何监测和治理近海复杂环境基质下多种污染物?风-浪能联合开发中关键工程技术问题有哪些,如何解决?
据了解,海洋科技指数旨在评判海洋科技发展水平,由山东省大数据研究会发布,青岛蝉联中国大陆海洋科技指数第一,全球海洋科技指数继续保持第二位。
《中国海洋新兴产业指数报告》首次发布。《中国海洋新兴产业指数报告》由万链指数(青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国家海洋信息中心、青岛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联合推出。《报告》显示2018年1月至2021年9月,海洋新兴产业指数由100增长到134,其中科创能力指数由30增长到38.8,表明在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等多重利好刺激下,我国海洋新兴产业整体呈现向好态势。
发布56项科技成果与需求
聚焦成果转化和产业链融合创新,2021世界海洋科技大会期间组织了6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暨“双招双引”对接会。
对接会由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青岛市海洋发展局主办,秉持“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理念,搭建平台,汇聚市场的力量,充分发挥我市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作用,组织全市有关科研机构、企业、风投创投机构现场参会。在对接会现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技术转移中心、中以(青岛)国际客厅发展有限公司、山东省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山东省材料学会等十家科研机构、学会、企业,带来56项海洋科技成果与需求进行发布,涉及海洋新能源、探测观测、海洋生物资源、海上通信技术、海水淡化、新材料、海工船舶等领域。其中第一场为国际专场,有7个海外项目做了分享。在开展学术交流同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双招双引”,为科研机构、院校和企业搭建展示、交流、推广、交易的平台,共享海洋科技发展新成果。
记者了解到,青岛已经成功举办两届世界海洋科技大会。每年一度的世界海洋科技大会都吸引来自国内外顶级涉海科学家参会,成为集聚海洋高端创新资源的有力依托。大会致力于打造海洋学术交流高地,搭建“双招双引”平台和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为建设现代海洋城市提供人才智力、平台资源支撑,为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作出青岛贡献。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宋佳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