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听民意 汇民智 解民忧 暖民心——青岛市“走进市办实事、见证民生项目”活动就业创业专场在西海岸新区举行

8月31日,青岛市“走进市办实事、见证民生项目”活动就业创业专场在西海岸新区举行,本场活动由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承办。受益群众、“两代表一委员”、民主党派代表、新闻媒体代表,市委市直机关工委、市政府办公厅、市人大常委会和市政协相关工作室有关负责同志等40余人参加了活动。


“听、看、谈、评”民生项目

今年,市委市政府结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党史学习教育的开展,聚焦“项目落地年”,选取10件32项市办实事,持续推动多领域民生改善提升。其中,市人社局共承办4项市办实事民生项目: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政策性扶持创业3万人,全市引才聚才25万人,提升重点群体职业技能5万人。

“走进市办实事、见证民生项目”活动,作为人民群众参与市办实事、共谋民生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机关开放日”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市委市直机关工委、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发起,市办实事各项目牵头单位具体承办,邀请社会各界现场观摩体验、监督项目实施、评议项目质效、提出意见建议,助推实事办好、办实、办出成效,不断提升广大市民的参与感、获得感,从而增强幸福感。


本场活动共包括“听、看、谈、评”四个环节,通过现场观摩、座谈交流和征求意见建议,邀请社会各界代表在真听、真看、真感受、真谏言中,体验实事成效、了解项目进展、助推项目走实。

“第一视角”看民生项目成果

就业是民生之本,居“六稳”“六保”首位。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好就业、就好业”逐渐成为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关注的热点话题。

“长江路街道按照位置便捷化、服务人性化、项目综合化、程序规范化、效率最大化的要求,投入1000余万元建设了便民服务大厅,于2020年12月正式启用。”长江路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车颖介绍说,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大厅设有民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残联、行政审批等22个服务窗口,配备了自助电脑、高拍仪、百姓E站、复印机等服务设施,实行网络覆盖、数据共享,打造了现代化的信息服务平台,配备各类工作人员54人,入驻150多项公共服务与行政审批事项。为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健全完善了首问负责制、责任追究制、全程代理制、限时办结制、一次性告知制等运行机制,全面推行“一次办、就近办、马上办、网上办、阳光办”五办机制,为办事企业和群众提供导服和帮办代办服务,有效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效率。创新研发就业、创业、社保智慧化服务系统,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采集数据,大数据自动分析匹配,以企业和求职者的需求为靶向,精准定点推送政策和岗位,助推公共服务从“大海捞针”到“精确捕捉”转变。该大厅年均服务居民12万余人次。

在西海岸新区长江路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代表们深入了解了青岛市为大学生、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的服务情况,实地体验了“一次办、就近办、马上办、网上办、阳光办”智慧就业服务体系,感受到了当前青岛市在依托“互联网+”优化就业服务流程、提升就业服务质效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日臻完善的今天,人民群众对于接受教育和从事职业的理念也在发生着改变,职业教育、技能人才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在山东港口青岛港,代表们观摩了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先进技术在港口自动化方面的应用场景,了解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切身感受到了青岛市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方面的丰硕成果。

“面对面”听民生项目进展

今年市办实事就业创业项目由市人社局具体组织实施,围绕城镇新增就业、政策性扶持创业、提升重点群体职业技能、引才聚才四项具体工作,创新开展了“进企业、进村居、进困难家庭”“送政策、送服务、送温暖”“三进三送”活动,持续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深走实走出成效,确保各项政策真正能够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


“今年以来,围绕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目标,市人社局坚持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采取市场化、社会化、平台化手段完善政策体系,打造就业新增长点,确保全市就业大局保持稳定。”青岛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胡义瑛介绍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复杂多变、就业总量压力不减的局面,在全省率先出台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统一城乡失业保险政策等系列稳就业政策举措,构建起部门联动、协同发力的“大就业”工作格局,推动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保持较快增长。青岛市全力保障企业劳动用工需求,密集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搭建“青岛市急需紧缺用工对接平台”,为全市企业提供岗位需求26.7万个次、解决用工2.1万人,有效缓解企业“用工荒”。全面落实援企稳岗政策,为25.4万户企业减免失业、工伤保险费6.8亿元,真金白银保障市场主体行稳致远。青岛市创新搭建灵活就业服务平台,为用人单位和灵活就业人员提供线上供需对接、用工余缺调剂、共享员工等服务,有效解决劳动力闲置和企业用工短缺两难问题。创新出台支持灵活就业“16条”新政,有效降低平台企业经营风险,保障新业态从业人员权益,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青岛经验。青岛市实施“青才实训营”行动,在全国首创青年实习实训公共服务平台,累计发布见习岗位4万余个,1.3万名大学生到岗见习实习,大学生留青就业率持续上升。举办“春风行动”、农民工招聘大集等活动,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岗位16.2万个。开展就业援助月专项活动,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3.34万人,全市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率达到85%以上,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青岛市积极推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农民工市民化”有关做法得到国务院农民工工作督察组充分肯定。

活动现场,代表们听取了有关项目进展情况介绍,详细了解了当前青岛市在推动更高质量更加充分就业、构建“全链条”创业服务体系、优化产才融合发展模式、创新丰富招才引智载体、打造“无感智办”人社服务品牌等方面的相关工作。

“心贴心”谈民生项目建设

人民群众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靠。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充分调动群众在改革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群众是否满意为标准评估工作成效、改进自身工作,是推动市办实事符合人民期盼、经得起群众检验的重要基础。座谈会上,与会代表结合所听、所看,围绕就业创业、人事人才、职业技能培训等主题积极献言、提出了诸多新经验、新做法,为做好相关工作提供了参考。与此同时,与会代表在现场还填写了2021年“走进市办实事、见证民生项目”活动评议表和2022年市办实事项目征集表,共计提出对策建议40余条。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2.98万人,完成年度目标的65.66%,同比增长5.81%,就业形势稳中向好;政策性扶持创业3.74万人,同比增长6.47%,提前超额完成年度计划,创业倍增效应持续显现;提升重点群体职业技能3.73万人,完成年度目标的74.6%,同比增长6.3%,劳动者技能提升成效显著;全市引进集聚各类人才14.62万人,完成年度目标的58.48%,同比增长18.96%,人才活力持续提升。

下一步,市委市政府将坚持听民意、汇民智、解民忧、暖民心,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增强人民群众主人翁意识和参与民生建设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市办实事工作的开放度、知晓度、满意度,努力使广大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记者 封满楼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