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不是书店:“五店同频”共振青岛民营书店强音

“我一直认为,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样子。”享誉世界的拉美文学作家博尔赫斯,其对图书馆的热忱也写进了《小径分岔的花园》。以阅读之理想映照现实,位于青岛商圈闹中取静的不是书店和达中心店内,葱郁的绿植与1万余册图书自由舒展在500平米复式空间中,生意盎然。这是青岛成立时间最早的民营书店——不是书店,在疫情后开设的第一家分店。

悉数以本土民营书店“不是书店”为代表的民营书业发展史,从首创“书店+咖啡+阅读体验复合空间”的书店经营模式,至即墨店、胶州店、西海岸店的业态试水,以及疫情后的市北和达店、市南商务店、李沧社区店等模式“先行先试”掷子有序,蓬勃尽展。

时间的偶然性犹如迷宫,博尔赫斯利用文字与文学构建了这样的迷宫。而对于“不是书店”的每一次激流勇进,与时代的必然性紧密相连。锋锐的市场嗅觉与温和的接地气式探索,在民营书店生存唯艰的迷宫之隅中突破重围,为民众提供不打烊的24小时精神食粮,在岁岁年年的一纸清雅书香沁润中,引领城市阅读文脉赓续前行。

“敢破敢立”逆势而上连开三家店

疫情之后,在发展形势并不乐观的国内民营书市中,不是书店却“逆势而上”,相继新开了市北和达店、市南商务店、李村社区店三种不同风格的主题分店。“2021年,不是书店整体发展的目标是保持店面持续的盈利能力,并关掉了亏损的即墨店和胶州店。”青岛“不是书店”创始人张兵林说。

“不是书店”创始人张兵林,正在和达店内整理书籍。

敢破敢立,始终以先锋之姿引领前沿,是张兵林骨子里的韧劲使然,更是创业27年以来实践探索中的胸有成竹。

时值青岛国际啤酒节举行之际,位于西海岸会场的不是书店分店,700平米的店内每天都迎接着络绎不绝的游客市民,图书文创营造的清新美学空间,美味精致的咖啡餐食一应俱全。而这一坚持开辟首家24小时不打烊的书店,为不仅限于西海岸居住的市民顾客提供有关阅读的一切服务,也为热闹的啤酒城增添了优雅书香气韵,融入进了寻常生活百态,成为了持久火爆的网红打卡地。

3万5千册的藏书,这是不是书店五家店中数量最多的一家,“市北和达店大约有1万余册,崂山星光里店大约1万5千册,无一不经过自己的精挑细选。”张兵林告诉记者,啤酒节这段时间几乎每天要凌晨1点才回到家,下午2点多有空吃午饭,经常会在五家分店之间来回奔波,处理一些得心应手但偶尔也棘手的事儿。“虽然有点累,但是每次在书店看到越来越多的小朋友,会自己主动挑选图书,然后静静地坐下来看书,那一刻,会觉得特别幸福。”

实现“服务+多元场景体验”的全周期历程

回顾过去的疫情年,不是书店也曾出现“阶段性”停滞,有一段时间甚至“步履艰难”,张兵林回忆说,“感觉到大家都在文化市场中起起落落,喜忧参半。”但书店也终于有时间可以静下心来,反思自身,寻求最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静心阅读、创意办公、灵活社交……这些能够及时传递阅读体验深层需求的信号反馈,引领书店的探索脚步更加坚实,已然实现了由传统单一的阅读空间至“服务+多元场景体验”的转变历程,甚至书店营业员的角色也在不断变化,从日常收银、服务到基本实现了阅读顾问身份的转变。

拉美文学作家博尔赫斯曾说,“我一直认为,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样子。”饱含着对书店的热忱,张兵林决定疫情后开的第一家分店和达店一定要充满生机与活力,因此特别邀请了著名建筑设计师朋友亲自操刀设计,理念正是源自博尔赫斯书中的迷宫和花园,受到了读者朋友们的一致喜爱。

博尔赫斯图书馆收藏的所有的不同书籍表达的世界就是每一条分岔的路口,而不是书店,是诞生于1994年的青岛市第一家独立民营书店,历经民营书市的荒芜时期至黄金时代,再瞅着眼下这一波疫情,张兵林说,自己不仅对“阅读是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有了更深体悟,更旨在通过营造不同的阅读体验,指引人们回归至内心世界最深处的爱与希望。

不是书店和达店的设计理念,源自博尔赫斯书中的迷宫和花园。

如今,书店的店员在进行了大量书籍阅读后,基本实现了“每日一书”推荐,根据客户的需求与自己读后感悟,   “客户仅需简单告知店员自身阅读需求,店员便能快速在几万册书籍中,准确推荐适合阅读”。区别与冰冷陌生的网络, “每日一书”建立起了读者与书籍之间的桥梁,在注重人文氛围建设的同时,让大众在繁忙的生活中有片刻闲暇放松自我、回归书香。

在和达店内的另一端,特别设计了一个“不是面馆”,这是目前“在书店中融合面馆”的第一家店,张兵林介绍,从运营一年多来看,面馆的生意蒸蒸日上,不少年轻的上班族还会专门搭乘地铁来吃面,在整个和达商圈也是口碑极好,盈利状况很好。  

五店同频构建“24小时阅读生态圈”

在全民阅读大势下,不是书店从去年起开始筹备社区店模式,今年7月初落地李沧区湘潭路社区。社区店有100多平方的阅读空间与丰富图书,天然地推动了阅读文化植入社区。“社区店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经营方向,也需要长时间的磨合,才能找到可持续的发展方向。”张兵林表示,不是书店现在是连锁不复制的模式,每一家店面都不同,装修风格不同,模式也不同,共同点是都有书和咖啡,形成了能够辐射、服务周边消费者的24小时阅读生态圈,从而链接或激活更多消费新业态。

像海信创业中心店,是第一家将写字楼的大堂和书店融合在一起,为楼上的办公族提供了精神的栖息地,是缓解工作压力的最佳去处。金沙滩啤酒城店则是体量最大,结合西餐美食、颇具美感的空间设计和新颖的陈列方式,吸引各类顾客前来体验——喝咖啡、看书、买手工文创、看展览、听讲座,承接各种活动,甚至看电影……每一个人都能在书店找到自己的位置。

纵观近年来的不是书店新布局:崂山金融商圈内的星光里店、西海岸的啤酒城店、市北商圈的和达店、市南区的商务店、李沧区的社区店,无一不是服务于城市阅读推广的需求,踩准了时代节拍,铿锵落子,掷地有声。

山海景观间的心灵栖所“逆势”发力

目前啤酒节期间,位于西海岸啤酒城的“不是书店”预计今年盈利翻番。“不是书店扎根啤酒城已经三年了,从无到有,也是运营的生机勃勃。”据啤酒城相关负责人介绍,啤酒城店主要承担了啤酒城常态化运营的重要任务,不是书店进驻金沙滩啤酒城后,从金沙滩无处可逛的状态,变成周边各个街道、社区、单位、市民频繁参与,心口认可的“休闲、社交、学习、阅读不二空间”之选。自此,金沙滩不再只是一个旅游景点,它靓丽的文化底色下、“诗和远方”在此相拥,繁华都市、山海景观间亦有了心灵栖所。

2020年,不是书店啤酒城店被青岛市政府被评为青岛的时尚书店后,今年书店更是被认可授牌为“国内首家24小时党建学习驿站”。借此机会,书店有更多的机会链接社区、街道、品牌企业、有志青年进店体验,各种线上线下活动蓬勃开展,书店不断进行着“主业+多元”同步发展;借此相识的优质单位、大众群体反哺品牌,因认可书店品牌价值,而衍生更多消费。

张兵林认为,书店在今年的发展中除经济意义上的增长之外,文化价值也实现了大跨步的发展,影响力与传播力极大提升,“平均每周总有几家闻讯而至,想找我聊聊一些合作的事情。”

——【记者手记】——

驰骋书海27载:“一直活着,而且赚钱”

“不是书店(sono space)”诞生之际的定义,是一个“后书店时代”的概念,记者在2009年采访第一家不是书店时,当时的书店是将图书馆、咖啡馆、创意商店融为一体的休闲场所,是一个包容性很大的艺文空间,也是一个比较无疆界的复合性概念商店,将“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作为自己的经营理念。

回溯12年前的“破冰之旅”,张兵林告诉记者,相较于不是书店最初的定位,现在看来却已不仅是一个概念了,而是已经在实际运营中的生动体现。但同时,这一驰骋于民营书海战场27载的掌门人认为,“对于众多实体书店都在按照这种模式发展和运营的今天,显然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只有这样书店才能找到更大的生存空间。”此外,从这些年的变化来看,在书店卖书的比例逐渐下降,这也是书店的悲哀吧,大家不在书店买书,在书店吃喝玩乐,但也不能说是坏事儿,还好我们是“不是书店”。

面对国内民营书商发展的步履蹒跚,这位始终葆有乐观情怀的创始人笑言,“不管是国内其他书店还是同行,和他们相比,不是书店的经济实力和政府沟通能力差很多,但是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不是书店一直活着,而且赚钱。”   

青岛财经日报/财经网记者 姜姗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