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这天清晨,杨家山里照例被云雀和喜鹊的清脆鸣叫声唤醒。黄泥巷村东头一幢老房子的院门“吱呀”一声敞开了,今年93岁的老党员杨玉忠身着新换的蓝色便装,右手习惯地攥着一截当装饰用的枣木拐仗迈步来到村街上。除了雨雪天,老人每天这个时间点都要去村东一河之隔的“杨家山里抗日战争展厅”周边溜达几圈,回忆一番战火硝烟中老家人民跟着中国共产党抛家舍业、浴血奋战的往事,除此,顺带着舒展一下筋骨,以便接续着过越来越恣的好生活。
杨家山里在青岛西海岸的西部,位于铁橛山、月季山、睡牛山合围的山谷丘陵地带,黄泥巷、东南崖、西北庄、大下庄、墨城庵、后石沟、上沟、墩上8个村的982户、3017人住在这个总面积近23平方公里的片区内,因为人们大都姓杨,统称为杨家山里。嵌在山谷中的杨家山里地方不大,但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却被誉为“陕甘宁”“小延安”。
杨玉忠记事的时候,爷爷告诉他,这里是明洪武年间,杨氏从“小云南”始迁过来立村繁衍,一代代、一辈辈逐步壮大起来的。能扛锄扶犁帮大人下地忙春耕春种的时候,他看到先人们在杨家山里山坡、崖畔、沟堰上栽下的樱桃、板栗、杏树、柿树都相继吐出了花蕾,绽开了花朵。1938年初春,山谷里的花儿正含苞待放,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却开始在青岛西海岸一带野蛮蹂躏。十几岁的杨玉忠在离家几里地的六汪大集上亲眼看到了日军飞机对赶集群众残酷轰炸的情景。炸弹爆响,无辜的乡亲肢体被炸到集边的树杈上,牛马驴骡被炸得血肉横飞,草苫的房屋燃起大火,老老少少的乡亲哭天喊地……杨玉忠多亏邻村一位大伯在敌机俯冲时将他按在集边的沟渠里才躲过了日军的轰炸。“长大了,我一定揍这些狗杂种。”日军飞机飞走后,他从沟渠里爬出来,听着满集的哭喊声,杨玉忠像是一下子长大了。
当时,杨玉忠不知道的是,老家黄泥巷、东南崖、西北庄等村子早已燃起了革命火种。杨家山里各村早先建有的“团练”队伍由只是“看家护院”,逐步被党组织改造成了走上胸装家国情怀、为人民幸福驱除敌人、浴血奋战道路的革命力量。
为支持党领导的八路军在杨家山里及周边开展工作,这里的百姓纷纷把自己交给党,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惜抛家舍业、牺牲一切。
杨凌波是抗战时期党组织在杨家山里发展的第一个共产党员,在与日、伪、顽英勇斗争的岁月里,他始终是一盏熠熠发光的“小油灯”。在与上级党组织一度失去联系,敌人偷袭,少数同志革命意志动摇时,他依然初心不改、信念坚定,走出杨家山里,在敌占区巧装隐蔽,夜行百里寻找党组织,聆听党组织教导,用绵薄之力助燃杨家山里的革命烽火。
为安全传送党的机密情报,杨家山里人民抱定“我的生命都献给党”的信念,义无反顾、百折不挠。
小脚女子杨清秋17岁时因家境贫寒被从大下庄村卖到山外的埠岭头村给人当媳妇。几年后,自己的男人去青岛谋生时被日军残忍杀害。杨清秋强忍悲愤,把3个不大的孩子托付给年迈多病的婆婆,在哥哥的引荐下来到杨家山里东南崖村,找到这里的党组织后,发誓自己要当最好的地下交通员。踏冰雪、蹚河水、走夜路、过坟地,几年间,她化妆成乞丐、疯子、哑女,乔装躲过敌人无数次盘查、殴打、谩骂和狼狗追咬,上百次完成机密情报传送任务。裹布的双脚起泡、化脓、渗血,她咬着牙关艰难地蹒跚走路;染病的身子疲乏、无力、冒汗,她铭记任务坚定信念,没有任何情报丢失或落入敌人手中。为拔除孟家庄上的日伪军据点,及早打通杨家山里与王戈庄的交通线,1944年秋,杨清秋用党组织发给她的补助费买来香烟、火柴、肥皂、针线等日用杂货,化装成女货郎,挎着篮子混进敌人据点,边叫卖,边机智地观察敌人的兵力和武器部署。搜集情报后,她踮着化脓渗血的一双小脚跃沟爬崖碾转回到杨家山里。当天夜里,八路军集中兵力和火力,依据杨清秋侦查的情报,一举端掉了日伪军的据点。革命胜利后,杨清秋回到埠岭头村相继担任村党支部委员、副书记、妇救会长等职,至1980年过世,她对待遇和报酬始终只字未提。
杨希滋是杨家山里众多地下交通员中的一位。1943年中秋,他被党组织派往近300里外的莒南县传送情报,夜里摸黑前行时突遇暴雨,为确保情报安全,他紧紧抱住藏有情报的高粱桯子,在泥泞的山路上跌倒了,爬起来;又跌倒了,再爬起来,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比天大的困难也要克服,党的情报比我的命重要!”天放亮时,汹涌的沭河横在了他的面前。“时间紧迫,不能继续耽误。”抱紧高粱桯子,他毅然涉水过河。咆哮的浪头多次将他打翻,沉到河底的他一回回拼命挣扎着钻出水面,河底的乱石将他割划得遍体鳞伤,泡在水中周身疼痛,脚上的鞋子也被水冲走了,但他全然不顾。一个多钟头后,他终于在被河水冲出3里多远的地方爬上了岸,赤着脚继续步行100多里,完成了党组织交给的任务。
杨家山里党政军民精诚团结,水乳交融,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中共胶县工委、胶县特区委、胶南工委、诸胶县工委、珠山县委等五个县级党组织,以及青岛工委曾先后常驻或移驻这里,形成了这一地区领导抗战的核心力量。
革命胜利后,杨家山里人民的生活愈发安宁幸福,杨玉忠和乡亲们都心无旁骛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恣意地享受着新生活的滋味。好多年,每到立夏时节,杨玉忠都会更勤快地出门上坡,专注地盯着一嘟噜、一嘟噜泛红的樱桃和青黄的麦杏儿看,由此生发感恩之情,感恩那些领导百姓翻身和给家乡后人留下绿水青山的前辈们。
然而,时光荏苒,好长一段时间,到了立夏,杨家山里山坡、河崖、沟畔上照旧只有渐熟的樱桃,照旧只有青黄的麦杏儿……村子里年轻的劳力都去到远的地方,曾经人声盈耳的老家一带陡然成了尚留乡愁、日趋老去的山村了,杨玉忠和若干年纪相仿的邻居街坊倒成了留守一族,孤单而又落寞。四季中,杨家山里除了稀罕的鸡叫鸟鸣,着实少有别的动静。
忽如一夜春风来。
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不让一个人掉队。犹似一潭静水的杨家山里忽然荡起波澜,上级党组织立足科学发展观,优选的“红色+绿色”振兴路子,很短工夫便让这个革命老区活跃起来。传承红色基因,发展绿色旅游,建设影视基地,引进潜力项目,由于号脉准确,又对症施策,多方投资纷至沓来。国内最大的杜鹃花种基因库、月季山冰雪大世界、果酒庄园等大批项目相继落地,杨家山里好几个村还跨入了“中国生态文明村”“山东省美丽乡村市范村”行列。原山原水原生态的杨家山里一下子漾溢起了分不明、弄不清的南腔北调。随着游人熙来攘往,车辆川流不息,杨玉忠老人和他的若干乡亲钱袋子猛得鼓了起来。在杨玉忠屋西头开饭馆的一个年轻媳妇一年下来进账50多万元。后石沟村成为乡村影视基地后,省内外近20个剧组过来取景,村集体收入仅此一项即达10多万元。新建的“杨家山里抗日战争展厅”一年接待国内慕名参观学习者近两万人。
一度渐老的杨家山里,如今不再寂静,敲击耳鼓的嘈杂声正从季节性转至新常态,而这些愈发嘈杂的动静,让杨玉忠老人和他的乡亲们觉得像是越来越有乐韵,越来越悦耳动听了。
文/崔启昌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