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山海观|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话语建设的百年演进与价值向度

一百年党的建设历史,也是党的话语建设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历史。在这一伟大进程中,党的话语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准确把握时代主题,突出“大众”的话语主体地位,坚持“谁在说话,为谁说话,说什么话,怎样说话”的话语范式,唤醒大众、解放大众、服务大众、引领大众。

一、“解放劳苦大众”的党建话语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党的建设话语体系的伟大奠基者。毛泽东在深入调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了“农民”这一当时最大的话语主体,围绕“农民”和“农村”展开了话语构建和革命实践斗争。其早期的著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民众的大联合》等反映出毛泽东很早就将注意力放在中国最大规模的“无产者”——农民身上,积极适应底层农民的思维习惯和话语方式。党建话语在这一阶段的构建,紧紧围绕“革命”的时代主题和“劳苦大众”的话语主体,不断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中国化,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的党的群众路线的“直白”话语表达。

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党建话语

邓小平深刻把握“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话语主旋律,立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话语诉求,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共同富裕”为主要话语内容,打造符合时代要求的党建话语。邓小平突出人民群众的重要地位,喊出了“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时代口号,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工作的第一目标。用大众所熟悉的朴素生活经验话语来承载和说明如何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战略问题,利于深刻、抽象的理论为大众所理解和运用,体现了邓小平伟大的政治智慧和高超的话语艺术,将党建话语体系的探索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党建话语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足于人民主体地位的唯物史观,有针对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时代追问。要求“每个领导干部都要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交一些知心朋友,经常促膝交谈”。在“谈”的过程中,讲群众语言,说大众话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应了中国老百姓所关注的“中国共产党向何处去”的核心问题,从经济、文化和人民三个宏大维度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自成体系,说理明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些核心词汇和短语在日常生活中频现,为中国老百姓所熟知,便于大众理解和接受,使大众对这一党建话语有天然的亲近感。

四、“以人为本”的党建话语

新世纪,中国发展遇到三个层面的问题,即“中国要不要发展”“中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中国怎样实现发展”。用“不折腾”强调中国的发展和方向,肯定性地回答“中国要不要发展”问题。用“科学发展”阐释中国的发展道路,科学性回答“中国怎样实现发展”问题。用“和谐社会”来定位中国的发展目标,回答“中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的问题。这个时期党的话语建设的探索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在话语内容和话语形式上更加突出面向大众的适应性。

五、“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党建话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使用了直白朴素的大众话语,既“接地气”又意义深远,充满凝聚力、说服力、感染力,是新时代党的话语建设的光辉典范。在谈到党的领导地位时,使用了“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一俗文俚语的使用,系统、全面、准确地表达了党的领导地位的宽度和广度;在谈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性时,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以此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艰巨性的预估与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敲锣打鼓这一消遣行为进行了鲜明对比,很容易让人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性;在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中的协商民主时,用“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这一表达准确道出了人民民主的真谛。正当西方国家还在用复杂而难懂的巨大篇幅在全世界宣扬和鼓吹自己所谓现代化民主的时候,“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人民民主话语表达回归了民主的本质,无论是在内容本质上还是在话语形式上全面超越了西式民主,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教授、泰山学者、青年专家 吴荣生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