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路相伴胶济铁路而生,基本与胶济铁路平行。起点是一个铁路桥洞子,终点也是一个铁路桥洞子。靠南的这个铁路桥洞子,可以通往杭州路。靠北的铁桥洞子,通往兴隆一路。
海岸路通向杭州路的桥洞子很有名,每次暴雨,这里积水严重。
漫步海岸路,就会发现,这条路带有鲜明的铁路印记。四方火车站和四方机厂,在胶州湾东岸的海滩扎根生长,在百年风云激荡中,展示出青岛工业的力量。青岛纺织工业的根脉在海岸路。
内外棉纱厂(又名银月纱厂,新中国成立后成为青岛国棉二厂),大康纱厂(新中国成立后成为青岛国棉一厂),隆兴纱厂(新中国成立后成为青岛国棉三厂),在海岸路或者附近。 如今,漫步在海岸路,延续了近百年的纺纱厂,不见踪迹,取而代之是高层住宅。
海岸路18号青岛党史纪念馆,成为一个丹心照耀的红色文化地标,收藏着波澜壮阔的青岛工人运动。
1923年4月,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受济南党组织的派遣来到青岛,宣传马克思主义,创建党团组织,开展工人运动。邓恩铭来青岛后,谋得《胶澳日报》副刊编辑的职务,利用《胶澳日报》副刊这块阵地,宣传马克思主义。邓恩铭是青岛的燃灯者、播种者,他点燃了马克思主义的火焰,他播撒了工人运动的种子。
邓恩铭与先期到青的中共党员王象午取得联系。1923年8月,邓恩铭与王象午一起,组建了青岛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中共青岛组,邓恩铭任书记,隶属济南党组织领导。
海岸路四方机场职员宿舍(高级职员、工程师等才有资格居住),是青岛红色文化的发源地。中共早期党员王象午在四方机厂任绘图员时,居住在院内9户。1923年8月,青岛第一个党组织在此建立。从此,青岛的工人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党组织也不断发展壮大。
邓恩铭、王尽美、刘少奇、李慰农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在四方机场职员宿舍工作和生活过,并将光辉的足迹留在海岸路。他们传播马列主义,领导四方机厂、日商纱厂工人大罢工,掀起了青岛历史上反帝爱国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1925年,在中共青岛支部的领导下,青岛工人运动出现了高涨的局面。2月8日零时,胶济铁路全线员工举行大罢工,整个胶济铁路完全瘫痪。 3天后,胶济铁路恢复通车。2月18日,四方机厂全体工人召开大会,庆祝罢工胜利,并在四方机厂工会的基础上,成立胶济铁路总工会。四方机厂工人大罢工,是青岛党组织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政治大罢工,这次罢工影响巨大。在这次罢工胜利的影响下,大康纱厂、内外棉纱厂、啤酒厂、铃木丝厂及水道局、电话局等相继成立了工会。中共青岛支部根据工会组织的迅速发展,决定成立四方工人联合会。青岛工人运动开始走向高潮。
革命的浪潮席卷青岛,随后遭到残酷的镇压,“青岛惨案”爆发。1925年5月29日凌晨,在军阀张宗昌的授意下,胶澳商埠督办温树德派出军警3000名,包围了四方三家日本纱厂和工人宿舍。当军警冲入内外棉纱厂时,受到工人们的抵制。凌厉的枪声响起,8人倒地身亡,17人重伤,75人被捕,数百人被通缉,3000多名工人被遣送回原籍。遇难工人的鲜血流淌在海岸路上。
1925年7月26日晚,李慰农在小鲍岛(现在的辽宁路、黄台路一带)秘密召开会议,听取有关方面的汇报,部署应付事变的对策。会议结束后,李慰农发现满城军警出动,他急忙返回四方住处,烧毁了党的机密文件。李慰农被捕后,敌人对他严刑拷打,逼迫他说出青岛的“同党”,李慰农坦然地说:“青岛的工人全是我的同党!”
7月29日凌晨,李慰农被押送到团岛一处海滩,秘密杀害。他是在青岛为革命牺牲的第一个共产党员,一起遇害的还有《青岛公民报》主笔胡信之。
如今,团岛的西陵峡路的东端,有一个小公园,叫李慰农公园,公园里竖立着一个白色雕像——李慰农烈士雕像。海岸路18号党史纪念馆院内,高大的雪松掩映着四座凝重的雕像:王尽美、邓恩铭、刘少奇、李慰农。耸立于天地之间的雕像,铭记着1925年青岛工人大罢工的那段历史。
海岸路18号房屋建造于1904年,德式建筑,砖木结构,外墙为红色清水砖墙,蘑菇石墙基。这些红色的小楼,承载着青岛的党史。红色的外墙,在岁月之中,永不褪色;红色的火炬,在时代的巨变之中,永不熄灭。
一辆高铁在胶济铁路上驶过,穿过这个城市的历史,沿着胶济铁路,奔向远方。回望海岸路,青岛纺织业的历史在这里积淀,青岛纺织业的辉煌与落寞,皆藏在这条靠近胶州湾的老街之中。而红色文化的密码埋藏在海岸路的变迁之中,成为这个城市的灵魂。
海岸路对于青岛的城市发展史来说,是里程碑。对于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来说,是家园。
海岸路还昭示了时代演进的路径。青岛为了迎接奥帆赛,对青岛火车站进行扩建。海岸路上的四方火车站,新建了站台、候车室、售票处,临时承担了青岛站的功能。青岛站扩建完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很快又恢复了一个三等小站的平静。
海岸路积淀了城市的历史。夏天,桥洞子里的积水,很快就被排光,但历史和记忆,沧桑和变迁,胶州湾的潮汐与棉纱厂的兴衰,红色的血与火,都在这里……
文/刘宜庆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