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地雷战故乡传承英雄精神

上世纪70年代后期,有一年春末,我所在的济南军区守备3师接到了军区下达的一项军事演习任务,由我们师会同当地民兵,利用现代军事战法结合传统民兵斗争特色进行演练。演练假想目标是来自胶东半岛海上进犯之敌,在登陆之后,沿烟(台)潍(坊)公路向我纵深冒进。

当时我们师驻守的海阳县是当年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地雷战故乡。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以海阳赵疃村为中心的民兵充分利用地雷战战术英勇抗击日寇侵略,使地雷战大显神威,不仅在山东海阳人民的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而且也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胶东抗战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与当时的地道战、麻雀战、破袭战等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民兵抗日战争中的著名战法战术。

为制定演习预案,部队成立了演习策划指挥部,并由师长熊金洲带队前往赵疃村勘察地形,同时听取地雷战战史战术介绍及民兵对这次军民合演的意见。当时,我在演练策划部负责演练作战地图的绘制工作,故随首长一同前往。

当时,给我们作介绍的是全国民兵英雄、号称地雷大王的赵守福。他所讲的当年那些地雷战的故事非常精彩,至今使我记忆犹新。

赵疃村有着祖传的火药制造手艺。日本侵略者掌握着先进的武器,而我们缺少真正的武器弹药。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等人就组织几个村的民兵一起群策群力,以当地山石取材,研制出压雷、绊雷、吊雷、碰雷等多种式样的地雷阵,采取游击战术,与日寇在村里、山间打起“魔术战”,使日寇的成规模扫荡、进攻变成了无用之功,被打得晕头转向。

一次,女民兵队长孙玉敏化装成新媳妇在大路上将日寇的骑兵队吸引到民兵埋伏的山沟处,利用绊雷将马队炸倒,山半腰的民兵集中火力用重型滚石雷和自制手雷、火药筒向敌人发起突击,一举歼灭几十个鬼子,还缴获了一批枪支、马刀等武器。

离赵疃村不远的行村,是日寇一个中队的驻地,负责周围几个村的扫荡、抢粮等。一次,通过我党在行村据点的内线得到敌人情报,日寇拟组织一个由正规军和伪军共近百人的扫荡队连续对赵疃村等村进行报复性扫荡。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等便联合周围几个村的民兵白天将老人、孩子转移至山洞,在行村出口以及周边埋下了三层各式地雷,还以干农活作伪装,挖了两条隐蔽陷沟,沟两壁装上挂雷。当夜鬼子扫荡队从行村刚走出不远,即遭到连环地雷阵的伏击。鬼子被炸得恼羞成怒,疯狂地向赵疃村扑去。而村里人及粮食等都提前转移成空村,各家的大门、二门和粮囤等布设了挂雷、碰雷。吃亏后的鬼子,乱冲乱闯,到处碰壁遭炸,穷凶极恶的鬼子便放火烧了大半个村子。这次鬼子损失惨重,汉奸队长当场被炸死,鬼子头目中野也被炸伤。

随着赵疃村地雷战的大获成功,整个胶东农村地雷战战法迅速兴起,逾加大显神威。在八年抗日战争中,这里的民兵共作战2000余次,击毙俘虏敌人1500余名,缴获各种武器600余件,涌现出县以上英雄模范500多名。

解放后,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等人被党和国家授予“全国民兵英雄”“地雷大王”“抗日功臣”等称号,赵守福还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为使地雷战成为抗日历史经典传承下去,196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电影《地雷战》。片中赵虎的原型就是赵守福和于化虎二人,玉兰的原型就是孙玉敏。

演练指挥部根据赵疃村一带的地形特点和地雷战的经验及老民兵英雄的意见,拟定了一个军民融合、现代战法与传统战术相结合的反敌作战演练方案。演习当日,军区首长及各大单位首长、作训机关相关人员前来观摩。演练取得极大成功,受到军区首长的充分肯定。演练结束后,军区司令员曾思玉在26军(当时济南军区守备3师归26军代管)军长赵峰的陪同下接见了参演指挥部的全体成员及参演部队和民兵代表。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地雷战是党用领导广大人民英勇抗日、浴血奋战的实践谱写的一部历久弥新的史诗,成为我党抗日战争历史中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之一,是今天传承红色基因不可或缺的一页。

文/孙宪武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