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定居青岛多年的原因,每年也回不了老家几次。于是每次回老家省亲时,都不忘到家祖的墓地去祭拜一番。而每次到了村里的公共墓地,都要到我村的革命前辈赵子胜的墓碑前鞠躬致敬。一是我们村从根上是一个大家族,从明朝搬迁至此后开枝散叶至今,从辈份上讲他是我的老祖辈,再就是对于一位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的革命军人的敬仰和崇拜。今天讲的就是他戎马半生的故事。
赵子胜,滨州邹平市明集镇兰芝里村人,兄妹四人,行二。于1947年参军,中共党员。入伍时隶属邹平县大队,在这片鲁西北的平原和丘陵地带,其多次参加与国民党军队的激烈战斗。其中1947年初夏的一场战斗是其参军不久之后在青龙山北麓与国民党军进行的一场遭遇战,此次作战中赵子胜表现勇猛,并在战后清理战场时从一名被流弹击中的妇女怀中救下一名女婴。因转移需要,此女婴被安置于一看瓜棚内老农处,后被转送他人。其至今已70多岁,仍健在。
1949年秋,赵子胜随军南下,加入轰轰烈烈的解放全中国战斗中。期间参加大小战斗多次,历经炮火和硝烟的洗礼。身边的很多战友壮烈牺牲,其自身也多次负伤,所有的一切,使其真正成长为一名钢铁一般的革命战士!
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一纸军令又将他调往朝鲜战场,成了一名光荣的汽车兵。之前他并没有接触过汽车,因战争补给需要,首长们特地挑选了一批伶俐好学、反应机敏的士兵,赴朝作战之前,在东北对他们进行了短期的集中培训,组建起了新中国第一批专职的后勤保障汽车部队。
敌强我弱,朝鲜战场的战斗尤为惨烈。在敌军占据空中优势的情况下,补给车队往往都是在夜间行车且不能开启汽车大灯,崎岖蜿蜒的朝鲜各战区补给线上,留下了他和战友们奋战的身影。1953年,赵子胜又一次火线负伤,因比较严重,不得不回国治疗,结束了那段枕戈待旦、炮火连天的峥嵘岁月。因在汽车队保障有力、成绩卓著,彼时他已担任汽车连连长职务。
经医院长时间精心治疗,赵子胜伤势渐愈。因驾驶技术特别过硬,后来他被开国上将周士第选为自己的专职司机,跟随在将军身边多年。他胆大心细,做事周全,将军也非常喜欢这位身材魁梧、气宇轩昂的山东籍战士。
虽深得将军厚爱,但赵子胜坚持原则,从未因职务之便,为个人家庭谋取任何私利,他众多的侄子侄女都一直在家务农。他本人以干部身份于北京某铁路部门退休后,因残酷的战争损伤了身体,多病缠身,于1990年去世,享年63岁。直到离世,他的身体里仍残留着几块尚未取出的弹片。遵照本人遗愿,他的骨灰没有留在京城,而是叶落归根,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埋在了早已作古的父母身旁。
在其为数不多的回乡探亲的时日里,我有幸见过这位在故乡远近闻名的革命英雄。彼时的他穿着朴素,待人友善,和围绕着他的父老乡亲们手挽着手,不变乡音里是说不完的往事和思乡之情。暖暖的夕阳斜斜地照进他住的小屋里,映红了他温暖的笑颜,也映照出他眉宇间的英气勃发和眼眸中的坚韧不拔。
老人已逝去多年,但是我们村的许许多多的后辈们又追随着他的脚步,踏进了火热的军营,继续革命事业,担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
不由想起了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过的一句话:“中国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我想说,在中国这片热土上,从不缺少抵抗外虏的英雄和以身殉国的勇士!这样的人就是我们身边的你、我、他,这是我们中华民族血脉里流淌的红色基因,也是我们不屈的民族精神和永恒的精神财富!
文/赵修昌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