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红货郎”陈廷贤

“红货郎陈廷贤”的光荣事迹,在河南省乃至全国广为传颂,成为卢氏县的一张红色名片。

从我记事起,西街是卢氏县城最繁华的一条街道。那时,一座山城只有这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南北街相对来说人流少。如今,曾经熟悉的小巷子正在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拔地的楼宇,每年回去都找不到哪儿是哪儿。当时城里的房子是一檐挨着一檐,紧紧凑凑,两家人共用一个伙墙。东西南北像一个“十字架”,架围分布着许多老屋,老屋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一样,被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小巷分割。小巷虽窄但四通八达,能到达任何一家院屋,像极了灰蒙蒙天空下罩着的一张灰褐色的网。

走到西街中段,穿过南小巷,就是货郎陈廷贤的家。他在卢氏成家,也在卢氏抒写了一段传奇和佳话。

陈廷贤1911年农历10月15日出生于山西省晋城,今泽州水东乡长阳村人,父母早亡,两个妹妹12岁时被活活饿死,唯一的弟弟被迫送人。陈廷贤迫于生计,曾到解州盐池做苦工,后流落到豫西卢氏县,在一家糕点店当学徒。他每日肩挑货担,奔走于十里八乡叫卖糕点维持生计。时间久了,豫陕交界深山老林里,无论是大路还是小道,他都了如指掌,娴熟于心,足迹遍布卢氏县大地,人送外号“小货郎”。

1934年12月,红25军长征途经卢氏,陷入敌人的重围。在前有堵敌,后有追兵的万钧时刻,唯一的出路就是寻找一条冷僻小道,悄悄绕过敌人的隘口包围圈。卢氏山高林深,地形复杂,军部商讨认为最好找一个熟悉的向导带路,于是军长程子华派出多路侦察小队,寻找熟悉卢氏的当地山民。由于卢氏山多林密,经常遭土匪洗劫,加上敌人及民团的反动欺骗宣传,大多数群众被裹胁进地主武装的围寨里,部队派出的几路侦察兵均失望而回。眼看时间越来越紧急,多耽误一天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军长程子华心急如焚,亲自带领红25军远距离手枪侦察团再次出发,恰巧遇到一年轻货郎赶集回家,攀谈中才发现这个货郎是山西老乡。同样的乡音,亲切的话语,打消了年轻货郎的疑惑。程子华得知老乡流落卢氏的苦难经历时,握住小货郎的手亲切地说:“小老乡,你受苦了!”

小货郎听说部队要找一条生僻小路突围时,毫不犹豫地说:“我知道有一条路可走,我给您们当向导!”陈廷贤凭着多年游走卖货对道路熟悉、信息灵通的优势,冒着生命危险带领红25军三天三夜不眠不休,一路上攀山崖、越小径、涉溪水,走出几百里高山险谷,趟过俗称“七十二道水峪河,二十五里脚不干”的水域,从一条敌人根本想不到隐秘小道,飞出了包围圈,顺利进入陕西商洛地区。后红25军又沿川陕交界突围,进军陕南。

解放后,陈廷贤在县副食品店当售货员,他默默无闻,踏实肯干,受到大家一致好评。1957年入党时,他向党坦诚交心,说起了自己曾为红25军带路这段往事。文革中他还遭受不公正迫害,被污蔑“编造历史”。1985年,中央军委派人到山西、河北、河南等地遍访他的下落。最后几经周折才在卢氏获悉他的音讯,此时的他已经离世一年多了。

陈廷贤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却能身怀民族大义,怀着一腔孤勇,义不容辞地为革命做事,他的事迹被光荣地载入军史,被称为“军史布衣第一人”。在卢氏4万平方公里的莘川大地上,38万父老乡亲们亲切地称陈廷贤为“红货郎”。

文/邹楠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