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青岛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刘晓曙:新经济增长方式与青岛机遇

最近一个很热门的讨论话题关于人口,特别五一之前,我们看4月14号央行一篇工作论文提到,人口红利即将消失,老龄化,少子化危机渐行渐近。第二个新闻是国家统计局曾经说4月上旬公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但到现在为止统计局说暂无具体公布时间。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到底多重要?2010年开始中国的GDP达到10%,增速持续下滑。曾经一个影响广泛的关于GDP增速大写L形还是小写L形的讨论,我们认为2010年是中国经济增长分水岭。

我们看到2010年中国GDP相当于美国1941年,相当于日本1968年、1969年水平,也相当于台湾地区1987年水平。三个数字背后有什么含义?我们可以看到和中国2010年人均GDP相当的时间里面,这些国家和地区都出现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的拐点,美国是1942年结束高速增长,日本1969年结束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1990年再次转向低速增长时期,台湾地区是1987年结束它的高速增长。后面看起来非常耦合,起一个名字是神奇临界点,背后通过进一步思考发现它有一个必然性在里面,是指什么?美国劳动力人口是在1941年达到一个峰值,美国的劳动力人口峰值在1970年,日本的劳动力人口两个峰值,另外一个是1990年。我们看到日本的经济1969年以后转向中速增长,到1990年转向低速增长。中国劳动力人口峰值在2010年,这背后都不是偶然,劳动力因素决定了中国的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低速增长,这是一个普遍的规律。

我们放眼全球来看,特别一些发达经济体,次贷危机以后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缓慢,中间也有其他的原因。但2008年以后劳动力增速急剧下滑是一个最根本原因。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从哪些方面体现?我们从几个视角出发,一个是生产与消费视角。从生产角度来看,劳动力人口减少会提高劳动力成本,减少投资回报率,降低企业投资意愿。同时劳动力人口直接减少劳动力要素投入,降低经济潜在增长率。从消费角度看,劳动年龄人口是购房购车的主力人群,劳动力人口减少会减少住房汽车等上下游产业链消费。

从储蓄和投资视角来看,国内总储蓄率与劳动力占比高度相关,2010年劳动力占比呈现下降,储蓄率也随之下降,储蓄恒等于投入,2010年以后投资率也下行。过去讲投资难以支持中国的经济增长,其实你现在想投资,投资率也上不去。人口对经济增长影响体现在经济进步方面,斯坦福大学教授查尔斯·琼斯有一篇论文说,如果想法驱动经济增长,而人又是想法来源,长期人口趋势对人类命运至关重要。做一个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人口减少产生的想法就会减少,这样的循环可能会导致一个空荡荡的地球,生活水平随人口减少而停滞不前。

传统经济学理论当中,生产函数是技术,劳动力,资本的函数。在这些要素里面可以看到劳动力处于一个最基础的位置。前面分析可以看到随着劳动力人口减少,不仅会直接影响劳动力供给与消费需求,同时还会深刻影响资本投资率以及技术进步。当全球的主要经济体的授予率低于替代率时,右边这个图可以看到无论是美国、日本、德国还是中国,生育率都低于2.1,低于替代率,出现一个生育暂停。传统的增长模式受到挑战,也就是说在人类历史上还从未出现过人口不增长的经济增长。这也是大家对未来经济增长充满焦虑的原因。最近大家可以发现朋友圈里面有很多关于人口减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进行大讨论的文章。

我们的出路在哪里?第二部分新经济的方式正在形成。

一个俄罗斯的经济学家曾经指出我们经济运行中存在一个长波周期,指出每隔四十到五十年,我们的经济会出现一次大的经济危机,随后也会产生一个新的经济复苏,经济繁荣。驱动新一轮经济复苏的,包括新一轮经济周期的是一系列颠覆性技术,或者是熊彼特所说的破坏性创新。可以看到2010年以来全球经济处在第六个长波周期,背后驱动因素包括我们所熟知的一些数字基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等。我们注意到即便出现一些颠覆性技术,那也是不够的。前面已经分析了,技术会随着人的增长而增长,这一种技术创新也是会萎缩的,还是难以无法跳出人口增速下降带来经济增长的困境。所以我们需要新的生产函数,需要新的要素出现。现在我们经常提到一个要素就是数据,数据出现在一个新的生产函数里面,这一个要素数据作为一个新生产要素出现并引发新的经济形态形成,这一个新的经济形态就是我们讲的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是一种全新的数字经济,不是工业经济的延续,我们知道在农业经济里面,它的关键性生产要素是土地和劳动力。工业经济里面核心生产要素除土地、劳动力之外,还有资本和技术。我们现在讲到数字经济里面,增加了一个新的生产要素就是数据。

数字经济以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在基础设施、产业结构、治理结构方面会表现出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显著不同的一些特点,这里面不展开讲。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给我们经济会带来哪些变化?主要三大变化。第一个是数据具有非竞争性和零边际成本。和传统的生产要素相比,数据具有使用排他性最小、可复制、可共享、无限增长和供给的禀性,打破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制约。数据非竞争性带来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最大。传统的经济活动边际成本总有一个限度,不可能趋近于零,规模效应因此受到限制。数据的零边际成本,使得相关经济活动的潜力要大得多。资本利润率和资本投资回报率因此更高。数据的非竞争性或零边际成本的另一个效果是低创新成本,很多年轻人加入了这一个数字经济里面并且进行创新,吸引了更多的新市场参与者。后果是有利于打破社会阶层的固化,有利于促进社会流动性的一个提升。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带来另外一个变化是,它拓展了人类社会生存活动空间。数据自古就有,但在成为新经济活动的关键生产要素里面,它给人类社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就是数字空间。以前讲网络世界是物理世界虚拟映象,现在网络世界不再仅仅是物理世界的一个虚拟映象,而是真正进化成人类社会的新天地,成为人类新的生存空间。比如阿里巴巴就是如此。

数字经济是新型面向数字空间和物理空间的一个二维结构新经济形态。在农业时代人们主要聚集在乡村,工业时代大家除了在乡村之外更多聚集在城市。在数字时代,人们除了在城市和乡村聚集之外,开始在数字空间聚集。人类社会的聚集规模达到一个新高度,数字空间中人与人之间联系更简洁,更便利,通过物联网、互联网,各式各样的连接,使得人与人、人和物、物和物之间可以轻易获得一些联系。海量互联互通连接衍生了新的需求,为企业成长开辟了新的空间。可以说数字空间拓展人类社会活动空间,延伸人类需求空间,衍生出新文化,新价值取向,新的消费习惯和新的消费模式。通过新的信息通讯技术,数字化手段可以在二维结构中运用大量新的消费需求。数字基础设施成为新的基础设施,创造更丰富的市场条件。在工业经济时代,经济活动架构在铁公机为代表的物理基础设施之上。随着数据成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基础设施概念变得更加广泛。包括宽带、无线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也包括对传统物理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比如说数字化交通系统,安装传感器的自来水管等等。

新基础设施的意义很重大,比如说通过网络和平台设施,消费者与厂商可以直接通过海量数据做出合理的选择。供需双方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得到解决,可以通过传统物理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使得整个生产过程迅速准确,实现降本增效,提高企业的利润空间。

数据驱动的经济增长,我再举两个案例,一个是美国,从2009年到2018年期间,美国的数字经济平均增速达到5.9%,远高于同期美国GDP平均2.5%的一个增速。可以说次贷危机以后,数据驱动经济成为美国经济增长重要贡献力量。对于中国,2010年以来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2016年开始数字经济的加速发展,在GDP占比持续攀升,在去年,2020年出现一个双39现象,总量达到39万亿,占比也达到39%这么一个水平。

数据驱动这一种经济,它的增速非常高,我们可以看到绿线是数字经济的增速,远远高于经济总量的一个增速,也远远高于非数字经济部分的增速,非数字经济的增速非常缓慢。特别是去年受疫情影响,我们的经济支撑主要靠数字经济部分,非数字经济部分增速去年是一个负的。支撑去年经济增长的主要来自数字经济部分,它的增速接近10%。数字经济对GDP的增长贡献也非常显著,以占GDP不到40%的一个占比,贡献了经济增长的60%以上。特别是去年,它贡献超过100%。

我们知道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在发生变化,变化的背后当然有数据生产要素的出现。更重要的是我们过去依赖人口红利或者现在这个红利正在逐渐消失,我们在转向一个数据红利转化。我们未来经济增长靠数据红利。有人说中国面对人口红利消失是大量低成本工程师队伍,在支撑形成我们一个新的红利,但我有一个观点跟大家分享一下,工程师红利只是对人口红利一个微调,数据红利才是中国真正新的巨大红利。中国人口红利,因过去庞大人口基数对隐私不敏感转化为数据红利,预计2030年中国人均数据流量较2019年增长10倍。预计2030年我国的物联网连接数将较2019年增长十倍,远超海外水平。

中国及其他世界主要经济体正在经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正在形成,并不断完善。中国在过去具有巨大的人口红利,今天这种红利尽管日渐消失,但它并没有没落,正在向巨大的数据红利转变。下一个十年,下一个五十年,下一个一百年,这一种显著数据红利将让中国经济增长展现一个新的爆发力。

任何时代的机遇都是区域经济发展机遇,也是青岛发展的机遇。青岛在过去包括到现在,它的经济发展面临一个和全球主要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相同困境,就是总人口数,人口数发生变化。我们可以看到2010年青岛市总人口增速有2.5%的增速,今天增速只有1%。同时社会从业人数,我们差不多讲一个劳动力,也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在2015年以后,社会从业人数增速放缓,到2018年时甚至出现一个负增长。也就是说青岛确实现在面临一个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困境,需要寻求一些新突破,也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在新经济增长方式下,青岛需要干什么?几个事情。第一,是要大力发展创投风投,支持数字经济创新。我们知道发展数字经济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直接融资是支持科技创新最主要的融资方式,创投风投是支持科技创新最主要的金融主体。目前我们青岛这一个直接融资规模还比较小,我们也列举做了一个对比,在十个大家比较关注的城市里面,我们看到青岛直接融资规模是最小的。它远远低于宁波、长沙、杭州,更低于深圳。从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占比来看,青岛直接融资占比非常低,大概是1:23,而我们经常对比的宁波银行是1:8,杭州1:11,郑州也优于青岛是1:19。

从青岛创投风投的情况来看,确实这几年取得一系列的成绩,无论是它的规模,管理基金的数量都有很大提升,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我们和深圳相比,这一个是很大的差别。和我们经常比的宁波比也是相差很大。我们私募基金管理人数大概不足宁波一半,管理基金数量和管理基金规模大概只有宁波的1/4。今天我们在这里相聚,为了发展创投风投,汇智力和投资与资本,帮助青岛抓住时代机遇,这也是我们青岛第三次召开创投风投大会的初衷。

第二个机遇,青岛可以抓住的是要加快建立数字交易所。为什么要建立大数据交易所?有几个必要性。一个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大数据交易能够有效引领数据资源合理分配,实现数据流动良性循环,带动数字经济发展。第二个是提高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作为有力支撑。一方面政府可通过大数据交易所获取企业等社会主体拥有各类数据,与政务数据形成互补,为更高水平的建设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一个支撑。另一方面社会主体也可以通过交易获取非涉密可交易政务数据,最大程度开发智慧民生服务应用和社会治理支撑应用。发挥政务大数据价值,进一步提高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三是提升城市集聚辐射能力的重要支点,大数据交易所更好服务青岛区域可发展战略。通过推进数据要素在胶东经济圈,上合示范区等区域开放流通,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切实发挥好青岛龙头作用。其次也可以依托大数据交易所,探索数据要素在上合组织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跨国流通,提升国际影响力与知名度。

目前全国已有很多省市先行建设大数据交易所,北京,贵州,上海,湖北。其中北京,贵州,上海的交易数据都是带有面向全国甚至全球的,湖北省数据交易主要涵盖华东、华北及西南地区,带有区域数据交易的概念。

对青岛市建立数字经济交易所有几点建议。一个是首先明确一个定位布局,要打造的是立足青岛,辐射胶东,放眼上合的大数据交易所。第二个是打造具有青岛特色和优势的数据源与产品服务体系,数字交易方式和模式,数据交易产业生态,深耕海洋,金融,国际贸易,航运,工业等领域的数据,形成具有青岛特色和优势的一个数据源、数据产品和服务方案。

最后打造规范、可信、安全的大数据交易环境,推动城市数据、政务数据、社会数据在合规安全前提下展开流通。

【注:内容根据2021青岛创投风投大会现场演讲录音整理】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