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提升“银发族”享受金融服务获得感

随着我国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智能化服务得到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了社会治理和各项服务效能。但同时,我国老龄人口数量快速增长,不少老年人不会上网、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在出行、就医、消费等日常生活中遇到不便,无法充分享受智能化服务带来的便利,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日益凸显。

因此,在先进金融科技的应用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差异性,让金融科技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体如老年群体,提升其使用金融服务的获得感。

“不明白”“不方便”成为拦路虎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迅速普及,移动支付成为许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网络支付业务2345亿笔,金额78.9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65%和23.38%。

然而,在移动支付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有的群体却被忽略。一项在7个省份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有17.6%的受访者表示未使用过电子支付工具,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老年人。许多年轻人也许没有意识到,移动支付这道看似不高的“门槛”,却将他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拦在了智能化服务的大门外。

为什么一些老年人不使用移动支付?说到底,主要原因是“不明白”“不方便”。所谓“不明白”,是指一些老年人弄不明白移动支付工具、手机银行APP的运作原理,认为这些工具用起来不安全,担心会上当受骗。“不方便”也是制约一些老年人使用移动支付的重要原因。一些老年人反映,记不清移动支付工具的密码,手机银行APP的字体比较小、部分功能设计没有充分考虑老年人的需求。此外,还有部分老年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或者没有为手机开通移动互联网。正是这些原因,让一些老年人不使用移动支付。

让“银发族”能用、会用、敢用、想用

如何让金融科技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体如老年群体,提升其使用金融服务的获得感,成为当下亟待跨越的“门槛”。有专家表示,机构应紧贴老年人需求特点,加强技术创新,提供更多智能化适老产品和服务,促进智能技术有效推广应用,让老年人能用、会用、敢用、想用。

以金融服务为例,金融机构应主动从产品设计层面入手,切实提升移动支付产品的便捷化程度。老年人的身体情况和消费需求与年轻人不大一样,金融机构应结合老年人经常涉及的金融服务场景,推出大字版、语音版、简洁版等智能金融APP,优化老年用户注册、银行卡绑定和支付流程等。把金融产品做得更简洁明了,老年人用起来就能更得心应手。目前,有些银行已经推出了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的老年人版本,有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也上线了亲属卡、一键绑定银行卡等功能,这些举措让不少老年人享受到更好的金融服务。

加大金融知识宣传也是普及老年人使用移动支付的重要手段。有些老年人出于谨慎考虑,不大愿意使用移动支付,这种心态可以理解。如果老年人了解了移动支付的更多知识,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用起来就能安心踏实。金融机构应通过多种渠道,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多向老年人宣讲、普及移动支付等方面的金融知识,解答老年人在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心里有了底,老年人使用宣讲移动支付的意愿就会更强。

有专家表示,金融机构在加强金融知识宣传时,应把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能力列为重点内容,通过网点体验、尝试应用等,引导老年人了解新事物、体验新科技,积极融入智慧社会;此外,还应加快推动制、修订涉及现金支付、消费者权益保护、防止诈骗、无障碍改造等相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切实保障老年人使用智能技术过程中的各项合法权益。

“适老”金融服务不放弃传统方式

当然,帮助老年人使用移动支付,并不意味着放弃传统的金融服务。现实中q,一些老年人因为各方面原因,可能确实难以使用移动支付,在这种情况下,传统金融交易渠道和方式依然能发挥重要作用。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中明确表示,必须保留传统金融服务方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告示等方式拒收现金。

例如,银行网点里面对面的金融服务,就更能解决老年人遇到的金融难题;对一些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金融机构还可以主动上门或者远程办理金融业务。

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出倡议,呼吁在深化银行网点转型的过程中,要关注群众尤其是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金融支付需求,既大力发展线上服务,也适当保留柜面服务和现金存取设施,保障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的权利。相信只要各方协同发力,真正把老年人的需求放在心上,就一定能够让他们享受到更方便更充分的金融服务。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