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于“校园贷”引发的悲剧屡屡上演,一些不良校园贷机构利用虚假宣传,诱骗在校大学生陷入“套路贷”“高利贷”陷阱,“小贷”滚成“巨债”,并采取威胁、恐吓甚至暴力的方式进行催贷,严重危害大学生安全。尽管国家加大了对不良“校园贷”的整治力度,仍有一些不法机构为了逃避监管部门的查处,改头换面,打着“培训贷”“创业贷”“求职贷”“毕业贷”等旗号,采取更为隐蔽的营销手段,继续向在校大学生违规放贷,甚至出现了“注销校园贷”骗局,这些披着“马甲”的不良校园贷,令人眼花缭乱,防不胜防。
校园贷”花样翻新,新骗局层出不穷
近期,全国多地出现打着“注销校园贷”“套路贷”“培训贷”名义的新骗局,不少在校以及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纷纷“中招”,被骗金额少则几千元,多则几十万元,影响非常恶劣。
据了解,“注销校园贷”诈骗手法主要分为两类,一是针对有注册网贷平台账号或有贷款记录的,诈骗人声称“根据国家相关政策需要配合注销账号,否则会影响个人征信”;二是针对无注册网贷平台账号或无贷款记录的,诈骗人则称“你的身份信息被盗用注册了网贷账号,需要配合注销,否则会影响个人征信”。由于诈骗人能够准确说出对方的真实姓名、身份证号、学校名称,甚至消费记录等隐私信息,容易让学生放松警惕。有的诈骗人还主动将自己的身份证件、工牌等信息向学生展示以获取信任,导致学生最终将从网贷平台提现的借款全部转入骗子提供的名为“清查账户”,实为诈骗人的个人账户。
“套路贷”是犯罪分子以借款的名义,实际目的是占有被害人财产的行为。假借贷款之名,通过虚增债务、签订阴阳合同、虚假诉讼、胁迫逼债等方式,侵害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是一种违法行为。
常见的套路贷有以下套路:一是包装成“民间借贷”,合同借款金额大大高于实际借款金额,签订虚高借款合同。二是制作银行流水,将合同借款金额转给借款人后以现金方式收回,造成虚高合同金额已全部出借给借款人的假象。三是单方面肆意认定被害人违约,并要求被害人立即偿还“虚高借款”。四是在借款人无力马上还款时,重复上述套路,恶意垒高金额。五是软硬兼施“索债”,或者提起虚假诉讼,索要借款人房屋等财产。
“培训贷”通常是公司以应聘者能力不达标或招聘要求极低为由,要求应聘者进行岗前培训,从而产生上万的培训费,要求应聘者后续通过贷款软件进行分期还款。然而在培训结束后,应聘者却联系不到公司或公司直接以培训没合格等理由拒绝应聘者入职。常见的套路为:一些无良的培训机构先在网络上发布所谓的“招聘信息”、关于职场培训的“XX计划”等;大学生来到这些指定公司后,有相关的人员对其进行“洗脑”,一般灌输的思想是就业难、掌握一门技术的重要性、独立就业等内容,除了灌输这些思想外,有的机构还承诺培训后一定能找到工作,月薪在几千至上万;学生在被“洗脑”之后,相关人员会步步紧逼,使得求职者没有太多时间思考就签署了贷款合同。一般贷款都是二十几期,利率高达10%以上,有的甚至超过20%,对于没有经济来源的大学生或者初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切记“擦亮”双眼,远离不良校园贷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涉世未深的学生很容易被利益所诱惑,易受骗的学生群体唯一能做的是改变自己,拥有良好的判断力和清晰的自我认知,从而避免陷阱,预防“校园贷”的发生。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是避免深陷“校园贷”陷阱的基本前提,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理性认识自己的消费能力,根据自身经济条件制定消费计划,合理安排生活支出,避免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不盲目消费,不跟风攀比,要培养理性消费意识和良好消费习惯,学会对金钱合理分配和使用,做到量入为出。如果确需申请贷款的,一定先和父母沟通,认真评估自己的还款能力,并向正规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办理贷款业务。贷款前还应仔细阅读合同内容,明确贷款的额度、利率、还款方式、违约责任等重要信息,确保合同条款合法、合理。
其次,大学生应当主动学习有关金融方面的消费知识,尤其是要了解金融服务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国家在大学生贷款方面的政策,提高对各种形式“校园贷”陷阱的辨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对借贷机构广告宣传中的“免费”“优惠”等内容要多留个心眼,增强防范意识。同时,大学生还应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扫描不明来源的二维码,不轻易向他人透露家庭住址、父母联系电话等信息。
最后,要留存有关凭证,积极向有关部门举报。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不良校园贷的整治工作,并由教育部、公安部作为牵头部门,持续对不良校园贷机构进行严厉打击,以保障广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因此,学生们如不慎踏入不良校园贷陷阱或者遇到疑似不良校园贷诈骗的情形,应当积极收集并留存有关证据,可通过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开发的“中国学生资助”微信公众号里面的“举报通道”栏目如实进行登记举报、提供线索,或是直接拨打110报警求助。
希望更多的学生能够意识到借贷的危害并真正的远离、杜绝不良“校园贷”,从身边人开始。
记者 栗萱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