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读懂青岛2020丨创新,青岛的最好注解

写在前面:

城市,从来不是自己选择,而是被时代选择。今天我们选择回望,不单是因为这是一个恰当的节点,更因为过去的一年意味着诸多不易与彷徨。

2020年,是风雨如晦、波澜四起的一年,也是危机中寻找先机、于下沉世界中寻找上升通道的一年。

青岛,作为全国重要经济大市、首批全国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在惊涛骇浪中,一个巧妙地躲闪,再一个奋力地划桨,稳住了自己的航向。

这一年里,青岛经济领域出现了很多新现象、新思路、新办法,也有一直在坚持、丰富与优化的想法与主张。

如果撷取青岛一年来经济领域高频出现的关键词,以关键词为牵引来深度解析青岛这座城,就会发现青岛画出了自己的时间坐标轴。

这条坐标轴纵向稳定,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横向则枝繁叶茂,涵盖了夯实经济体系底座的创新之举不断叠加,营商环境等城市软实力渐次提升,对外开放新格局不断确立等方方面面。

工业互联网的持续加力,创投风投异军突起,最佳引才城市的荣誉加持,是青岛稳住经济大盘的产业基础和底气;

一以贯之地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创业城市生态,让软实力成为竞争力,是青岛丰富城市内涵的发力方向;

对标上海透视改革真谛,勇担胶东五市一体化龙头责任,在双循环中发挥自身独特价值,继续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是青岛与外部世界的握手,拓展城市外延的反思、沉淀、淬炼及至升华。

这些关键词,让我们在2020年的岁尾,难以忘记青岛。

透过这些词语,我们审视了这座城市在不可避免的艰难外部境况下的自我革命与救赎,深深体悟在“北退南进”城市竞争序列中青岛所展现出的韧性、活力与拼劲,更透视了城市的内在发展逻辑,汲取过往之力量,为未来举烛。

创新,青岛的最好注解

2020年,创新成为青岛的高频词汇。

从创新节到创业之城,从制度创新到创新创业生态,青岛用创新、创业直面当今激烈的城市竞争,就像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所说,“创新的使命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急迫,像现在这样首当其冲。”

通过创业之城这个主题,青岛聚集了大量城市发展所需的各类创新创业要素,面向更大市场空间优化配置资源,剑指高质量发展。

创新成果丰硕

过去一年以来,青岛加快创新步伐,对标一流,取得了丰硕成果。

青岛对标深圳、上海,最大的感受就是制度创新。

作为制度创新的试验田,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通过三大类12个首创型制度创新,取得了积极成效。截至8月底,新增纳税企业5149户;今年1-8月,青岛片区实际利用外资2.67亿美元,同比增长58.9%。今年1-9月,青岛片区在建、待建项目84个,投资总额794.28亿元;重点在谈项目24个,计划总投资额156.42亿元,制度创新带来的红利已经开始释放。

在上合示范区,青岛创新运行制度,构建“管委会+公司制”新模式,让政府“有形的手”与市场“无形的手”密切配合,提升了示范区建设和发展效能。

今年6月,青岛被确定为“科创中国”首批试点城市,以“会展赛服+科技智库”示范模式,开展科技经济融合服务。未来,青岛8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行业协会利用平台与全国的科学家、企业家等创新资源展开对接。通过举办会展、赛事,打造“双招双引”平台,开展科技智库服务,打造科技经济深度融合的“青岛样板”,构建符合青岛实际的创新生态和技术创新模式,建设“科创中国”创新枢纽城市。

今年10月,以“创意创新,创造创业”为主题的创新节在青岛召开。通过集聚创新要素、弘扬科学精神、展现工匠品质,为科创人群搭建一个展示交流科技合作的平台,成全各类创业主体创意创新创造的梦想。

11月,2020年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在青岛高新区“国家机器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召开。作为靠制造业起家的城市,青岛在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机器人产业上朝气蓬勃。今年前三季度,青岛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达到了34.1%,崛起了机器人产业新高地。

青岛金融创新也走出了新路子,新金融产业联盟于11月揭牌,以此为契机,联盟丰富的人才、技术、资金、创新资源,将为青岛金融产业实现科技赋能。

12月,中国-上合组织技术转移中心启用,这是国内首个集“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诸多特色为一体的国际科技合作新平台,对青岛下一步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凡此种种,表明了青岛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创新进取、硕果累累。科技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科创成为青岛新IP。

打造成全创业者创意创新创造的“热带雨林”

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处于核心位置。创新和创业相辅相成,创新是创业的手段和基础,而创业则是创新的载体和动力。

作为“双创领跑型”城市,青岛提出建设创业城市,既是顺应时代所需,也是压力倒逼所需,更是城市发展所需。

创新是青岛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人才又是城市创新发展的基石。“搞活”青岛,关键靠科技创新,靠创新人才。中共青岛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青岛市委关于加快建设创业城市的十条意见》,即“青创十条”,构建覆盖“政、产、学、研、才、金、服、用、奖、赛”十个方面的政策支持体系,用资本的力量推动创新,用市场的逻辑引进人才,打造青春之岛、创业之城,建成成全创业者创意创新创造的“热带雨林”。

企业和企业家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创新的主体。青岛不断探索建立激发企业家创意创新的机制。从今年开始,青岛设立了“企业家日”和“企业家宣传周”,王清宪说,“尊重企业、弘扬企业家精神,最根本的是尊重企业家的创意创新创造。”“成全企业家就是成全青岛高质量发展。”

12月,青岛出台办法,计划用3年时间,打造一批市级创新创业共同体,推动头部企业集聚“政产学研金服用”各要素协同创新,带动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和重点新兴产业培育,打造创新创业新模式,解决产业发展瓶颈问题。

青岛已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让体制机制活起来,为各种要素松绑。一大批项目落地,企业快速成长,“独角兽”企业数量居北方城市第二。创新已经成为青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迈向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创新决定城市未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将自主创新为作为城市发展的价值取向。青岛提出让科技创新成为城市发展最强劲的内生动力,将青岛打造为长江以北地区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

为了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今年10月,青岛推出16条措施,在高标准建设科教产融合园区,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高端科技创新平台,积极承担重大科技任务,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等方面进行布局,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

青岛拥有各类高端平台,尤其是在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和涉海科研方面实力雄厚。构建了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的生态环境,建立起科技创新要素相互依存的生态关系。

作为胶东半岛的龙头,借胶东经济圈一体化之机,构建了以青岛为科技创新策源地,烟台、威海、潍坊、日照等市为支点的创新共同体,共同打造国际海洋创新中心、中国经济新增长极、黄河流域开放门户。

一个城市,经济体量再大,没有科技创新引领的能力,也不可能成为一流城市。青岛正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百舸争流的创新氛围,向国际化创新型城市迈进!

来源:弈天下

文:沉浸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