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从“海绵+”到“+海绵” 青岛城市建设再加必选项

海绵城市是什么?4年前,很多市民都会这样问;4年后,海绵城市理念已经家喻户晓。海绵城市建设被视为缓解城市缺水、内涝、黑臭水体、热岛效应等“城市病”的“良方”,通过建设海绵城市可让城市逐渐形成一个良性的水循环体系。

经过综合整治的板桥坊河河道景色宜人。

老城新城改造打起“组合拳”

时间追溯到几年前,彼时,海绵城市对于国内大多城市而言都属新鲜事物,如何将海绵城市有机地融入到城市建设当中,每个城市都在寻求各自的路径。

“以前一到雨季,小区居民就要集体'抗洪',经过一番改造,小区不仅没了内涝,而且绿化植被被储存的雨水浇灌得郁郁葱葱。”家住青岛李沧区梅庵新区的市民周阿姨感叹道。由于小区位于老虎山旁边,每逢下大雨、暴雨,从山上流下来的水倒灌进小区,居民都得用泵往外抽水才能出门,严重的积水让居民苦不堪言。“这次改造,不仅小区不积水了,小区整体环境也有了很大提升。”采访中,梅庵新区的小区居民纷纷为海绵化改造工程拍手叫好。据了解,此次海绵化改造对小区原有排水管线进行了升级完善,将楼山汇流客水由小区外围引入周边市政管网;此外,小区内部溢流井、植草沟、下凹绿地、雨水花园、透水式地坪等海绵设施悉数登场,让近八成的雨水可以在小区内得到下渗、净化、收集利用。在解决积水和雨水收集问题的同时,小区的海绵化改造还充分结合居民需求,新增了停车位,大大方便了居民的日常生活。据统计,2016年以来,全市共消除历史积水点40处。

据了解,自2016年青岛入选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以来,为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这一海绵城市总体建设目标,从体制机制建设、规划建设管控、系统治黑除涝、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多方面扎实开展工作,按照系统治理思路确定了试点项目189项,包括建筑与小区、公园与绿地、道路与广场、管网建设、防洪工程、内涝工程、水系与生态工程、海绵城市试点效果监测8大类,总投资约48.7亿元。通过系统治理,试点区消除黑臭水体,大村河上游、楼山后河上游、李村河中游、四清水库等多处河道、水体实现“水清岸绿”;初期雨水径流得到有效滞蓄和净化,雨水资源化利用147万立方米/年;增加绿化面积357公顷。完成104个老旧小区和公共建筑海绵化改造,建设改造停车泊位1.2万个,消除梅庵新区、翠湖小区、湖畔雅居等多个小区内涝积水问题,惠及居民6万余户。

与此同时,青岛市坚持试点示范和全域建设“双推进”,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一大批涉及小区、公共建筑、道路广场、公园绿地、水生态修复等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工程。经过四年的发展,青岛市累计建设海绵城市面积约218平方公里,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26%,圆满完成“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5%面积达标”的阶段性任务,力争到2025年,50%城市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要求。

“内涝不见,雨停路干”,在今年汛期多场降雨考验下,青岛的海绵城市建设初见成效。今年7月份,青岛市海绵城市试点的 “国考”捷报传来:国家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三部委此前联合组织开展的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绩效评价中,我市在同批14个试点城市中脱颖而出,进入优秀试点行列。

“坚持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将从‘海绵+’转变为‘+海绵’。”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陈勇表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指标要求,将成为新、改、扩建项目的‘必选项’。”据了解,作为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青岛搭建试点区海绵城市监测管控一体化平台,利用水量、水质监测、检测和管网筛查等手段对试点区进行全面排查。对于存在内涝、雨污混接的小区和道路,全部列入计划加以整治;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今年启动了全市海绵城市及排水监测评估考核系统建设,围绕“能力建设、项目建设、监测评估、公众服务监督、绩效考核、防涝预警”等功能需求,综合运用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推动海绵城市“智慧化”。

已完成海绵城市改造项目的果园路小区。

海绵城市管理有了“硬杠杠”

如何能让“海绵元素”系统化的楔入到城市规划、建设等方方面面?需要一整套强有力的政策和标准支撑。

今年10月底,《青岛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正式印发。《办法》提到,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应当配套海绵城市设施,海绵设施应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用。《办法》指出,建筑与小区建设应当因地制宜采取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断接雨落管,加强雨水调蓄与收集利用等措施,提高建筑与小区的雨水积存和滞蓄能力,老旧小区改造应统筹解决积水内涝、雨污水管网混错接等问题,补齐排水设施短板;公园和绿地建设应当采取人工湿地、植被缓冲带、雨水塘、生态堤岸等低影响开发措施,增强公园和绿地系统的城市海绵体功能,消纳自身雨水,并为滞蓄周边区域雨水提供空间。城市河道、湖泊、湿地等水体整治应当注重保护和恢复水系生态岸线,采用生态护岸护坡,避免“裁弯取直”和过度“硬化、渠化”。

“海绵城市不是‘建项目’,而是‘融理念’,需要将这个理念融入到城市建设的各方面、全过程。”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胡乐常表示,下一步青岛的新城区将坚持“目标导向”,按照城市规划建设指标,把海绵理念落实到位;老城区则坚持“问题导向”,针对问题循序渐进地进行海绵化改造。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办法》还特别提到,鼓励创新海绵城市建设运营模式,以市场化为方向,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投资、建设、运维和重点流域系统化治理。“海绵城市建设是多元化的,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国家、省、市相关文件要求,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均应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据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海绵城市建设推进处处长辛克刚表示,从投资主体来讲,无论是政府投资的公园绿地、河道水系、公共建筑等项目,还是社会投资的房地产开发项目,都应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在建设运营模式方面,创新投融资机制,按照流域进行项目打包,采取政府投资、PPP、“政企合作、移交管理”等多种形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运维,以效果为导向,通过“按效付费”模式,推动政企良性合作。

实际上,青岛市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想法已经落到行动上。水面碧波荡漾、道路绿化带花木葱茏、生态湿地花草苗木生机勃勃、满眼的碧绿与清澈的河水相得益彰……位于李沧区的上王埠中心绿地海绵城市改造项目如今已成为居民休闲健身的“天然氧吧”,而就在一年前这里还是杂草丛生、渣土遍地、污水横流的状况。这一巨变得益于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对“政企合作”的全新探索。据了解,该项目采取了政府与开发企业共建的模式,政府出资实施水库防洪和管网建设,开发企业出资建设公园绿地景观,项目建成后既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指标,又增加了公园绿地,拓展了市民休闲活动空间,在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初步显现。

海绵更大功效尚需时间检验

近年来,我国多个城市频繁出现城市内涝,受灾城市数量、规模、经济损失程度呈显著上升的态势。采访中,多位专家表示,造成内涝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在于排涝系统先天不足,很多老城区基础设施欠账多。作为一个由点、线、面构成的庞大系统工程,海绵城市的全部功效尚需时间和过程加以检验。

为有效应对城市内涝的高发态势,逐步削减城市雨洪风险,国务院办公厅、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和财政部等部门自2010年开始,逐步通过顶层政策设计,要求地方加强城市雨洪管理、改善城市排水能力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海绵城市体。我国于2015年、2016年分两次确定了30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即将迎来第一个“5年”。这些试点城市是否有底气面对即将到来的“小考”?

广东省深圳市是一个雨季旱季分明的南方城市,自2016年起,全市先后开展了数十项海绵城市建设基础研究,划定河道蓝线236.84平方公里,利用植草沟、渗水砖、下沉式绿地等规划设计,打造“海绵”功能与景观休闲功能的高度融合。目前,深圳463个城市内涝点全部消除。

无独有偶,在海绵城市建设中,不少城市主动作为。数据显示,今年杭州仍将完成海绵区域化建设面积52.9平方公里,累计共有142.4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圆满完成“建成区25%的面积实现海绵建设”的阶段性目标,比国家标准高出5个百分点。

“过去的海绵城市试点范围是城市局部而非整个城市,建设效果显著,但要彻底解决城市的内涝问题,还需从源头开始。”对此,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俞孔坚表示,海绵城市建设要在更大范围内与国土生态治理、水利工程生态化、田园海绵化等系统治理结合在一起,用基于自然的理念,系统解决城市洪涝问题。对于群众反映的治理成效问题,俞孔坚表示,“我们不能因为这次水淹了,就说海绵城市的试点失败了。海绵城市试点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但这个示范意义大多是局部性的,要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生态水利和国土海绵系统建设是根本出路。”

青岛财经日报/青岛财经网记者 李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