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属感、发展机遇、薪资待遇、社会福利保障、生活便捷程度、职位晋升空间、生活成本……如果要讨论一个人在一所城市能否久待,并将其视作自己的第二故乡,这些关键词是永远绕不开的。在人才快速流动的巨大洪流中,“留住人”一定程度上比“引来人”更难。为此,青岛不断完善和创新人才服务机制,从工作、生活、精神等多个方面营造优质的人才服务环境和浓厚的人才文化氛围,让人才获得“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心灵归属感。
落户“秒批”获人才点赞
“去年‘秋招’的时候,就特别关注了青岛的几家企业,并初步达成了就业意向,落户新政出台让在校大学生在线就能进行学籍确认,实现落户资格审核‘秒批’,这也成为我愿意成为‘新青岛人’的一个加分项。”北京工业大学动力工程专业的研三学生闫家文为青岛市落户新政点赞。
为提高人才落户便利,青岛在2018年改革落户制度基础上,去年将未就业的外地生源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先落户后就业”政策,扩大到专科毕业生,持续推进人才落户政策,不断扩大范围,降低门槛。今年3月,针对疫情情形,青岛又将先落户、后就业的政策范围扩大到国内(境)外毕业学年专科及以上学历层次在校大学生,并升级“青岛人社·学历汇”,在校大学生可在线进行学籍确认,落户资格审核实现“秒批”。闫家文,成为此次放开落户政策之后第一个申请落户的在校生。据不完全统计,自3月17日新政发布至7月底,已有2.8万名学历人才通过网上申请落户。
青岛市大力推进人才落户便利化,加强人才服务基础信息建设,完善“一体化”人才服务系统,打造全年持续服务的人才平台。
为提高人才办事效率,青岛市依托青岛人才网搭建了智慧人才管理系统,大力实施流程再造和人才服务放管服,所有纳入“智慧人才”平台的50余项人才服务事项均通过青岛人才网和“青岛人才”微信公众号向各类用人主体和个人提供服务,全部支持“零跑腿”办理。截至7月底,“智慧人才”平台已累计服务用人主体近2万家,各类人才200多万人次,青岛人才网网站总浏览量超2000万次,网上办理业务100万余次。“青岛人才”微信号关注人数超过21万,已有近19万人通过手机移动端办理业务。
高层次人才享精准定制服务
一个城市的亲和力影响着人才对城市的认同,有了认同,人才才有可能留下来发展。为此,青岛持续优化人才生态,不断创新人才服务机制,从工作、生活、精神等多个方面为人才留青创造有利条件。
早在2014年,青岛就出台了《青岛市高层次人才服务专窗运行管理暂行办法》,之后又出台了《青岛市高层次人才服务绿卡实施细则》《青岛市高层次人才服务实施办法》,并在市级服务专窗和各区(市)、功能区服务分窗口及服务项涉及的相关职能部门配置了125名服务专员和联络员队伍,建立起“专窗接待、专线电话、专网服务、专人负责、专门走访、专项活动、专题协调”高层次人才服务体系,为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提供签证、居留、住房保障、编制管理、子女入学、医疗保健、交通服务等15大类37项优惠政策和便利服务。截至目前,共为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办理《青岛市高层次人才服务绿卡》1058张,办理各类服务事项1万余项。
今年,青岛市推出“俊采管家”高层次人才精准服务系统,该系统通过整合全市高层次人才服务功能,实现高层次人才政策“一键查询”、人才需求“一帮到底”、人才指南“一站入口”,为高层次人才提供需求提报、任务调配、过程监督、满意度反馈“闭环”定制式服务,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提升。
此外,青岛市允许引进海外的高层次人才,不受国籍、户口、身份、继续教育等限制,在引进单位参加职称评审,符合条件的纳入高级职称评审“直通车”范围,引进单位可以使用特设岗位进行聘用;进一步优化外国人才来青创新创业环境,外国人才可以凭有效护照和《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出入中国国境,无需另外办理签证等手续;其配偶及直系亲属,可按有关规定申请办理相应签证、居留证件或《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可以《外国人永久居留证》作为有效身份证件办理参加社会保险各项手续。
住房、入学、就业样样考虑到……
在李沧区永平路76号,4幢高层人才公寓拔地而起,项目进展比此前预定的时间,整整提速了8个月。为了让人才早日“住有所居”,如今遍布全市的人才公寓项目都紧锣密鼓地投入建设。
为解决人才住房问题,青岛今年2月出台了《关于加强人才住房建设和管理的实施意见》,明确将建设和筹集不少于10万套人才住房,产权型人才住房销售价格不高于销售时点同区域商品住房售价的80%,租赁型人才住房租金标准按照同区域住房市场租金的60-80%确定。其中首个租期(一个租期不超过3年)租金标准为市场租金的60%,第二个租期租金标准为市场租金的80%。《意见》同时明确要求西海岸新区、城阳区、即墨区、胶州市、平度市、莱西市选取高铁站点周边等交通便利、配套相对完善的片区打造人才小镇,为人才安居青岛创造良好条件。
“蓝谷管理局今年要开工建设26万多平方米的人才公寓,这下我们的人才住房有着落了。”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资产部部长王键说。据悉,面对人才的住房需求,青岛蓝谷主动出击,提前谋划,今年开工建设鲁商健康城、蓝色科技港、新民社区等人才公寓项目,共计26.3万平方米。其中,蓝色科技港项目将集中建设12万平方米,预计提供人才公寓1000余套。据悉,青岛蓝谷自成立以来,已累计分配人才公寓共42万平方米。
除了住房,子女入学、家属就业也是人才的心头事。为此,青岛市专门建立了人才及其配偶编制和优质基础教育学位2个“蓄水池”,提倡、鼓励举家引进人才,为人才提供人性化、亲情化服务,切实让各类优秀人才消除后顾之忧,扎根青岛创新创业。据了解,人才及其配偶编制“蓄水池”,专门用于已满编的机关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以及其配偶随调安置;人才子女优质基础教育学位“蓄水池”,由市教育局指定2所局属优质普通高中和1所局属优质初中、各区市政府在各学段至少指定2所优质学校(幼儿园),安置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园)。
解决创客“后顾之忧”
项目的落地需要让人才舒服的营商环境和精准的政策滴灌,这是近年来青岛“搞活一座城”发力的重点方向。
“咱们公司的援企稳岗社保减免补贴已经通过申请,这样一来,每个月可以减免1.2万元的公司缴纳社保费用。”正忙着给新客户做智能人脸识别系统的创客苏扬在电话中收到一份“惊喜”。
“依托国家和省、市、区、街道(镇)四级创业孵化体系,青岛市全面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创业型个体户、小微企业实施1万元至3万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并对带动就业的创业企业,按照每个岗位2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创业岗位开发补贴。”青岛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前6个月,全市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3.05万人,补贴金额5.03亿元,同比增长465.7%,发放一次性创业岗位开发补贴1306万元,同比增长422.8%。
不仅如此,青岛还持续加大对创业者的担保贷款支持力度。符合条件的创业者可申请最高6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创办小微企业并符合条件的,可申请最高300万元的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疫情防控期间不能及时还款的创业担保贷款、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借款人,可向贷款银行申请延期,而且我们也推出了优质创业项目贷款免担保政策,鼓励高质量创新创业。”市人社部门工作人员表示。
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还体现在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管和劳动者权益的保障上。今年7月,青岛被确定为山东省内唯一电子劳动合同试点城市。而早在去年6月,青岛市人社局就与海尔集团合作发布电子劳动合同创新模式,探索用电子合同替代纸质合同,并一键嵌入人社业务。电子劳动合同不仅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多方存证及全证据链溯源,切实保护劳动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还实现了政企直连,让企业HR系统人员调动、变更等操作直接同步到人社系统,实现了“办事零跑腿-服务零延迟-网办零操作”演变提升,比传统“网上办”服务效率提高了10倍以上。
城市有“温度”,人才有“热度”。各类人才在青岛良好的环境中干事创业、竞相成长,这座城市才能成长为蔚然深秀的“人才森林”。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