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体悟日记】深圳——一座永远思索明天的城市

编者按

继往开来再出发,学思践悟勇探索。

8月31日,青岛市第四批赴深圳体悟实训队正式开启了全方位体悟的“深圳时间”。讲好体悟实训故事,就要求所有队员多融入、多体验、多思考、多总结、多交流,将在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收集起来,形成一个个生动的深圳故事,这也是最直接体悟深圳精神、深圳经验的具体体现。

下面让小编带你一起走近体悟实训队员眼中的深圳,听他们讲述深圳故事。

2020年9月23日 晴 

怀揣着激昂的热情和少许的忐忑来到深圳,20多天的时间,什么都想看,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悟,深圳40年高速发展到底靠的是什么? 

深圳的成功经验有很多,这段时间体会最深刻的,是这座城市居危谋远的思维方式,它好像永远处于不安之中,永远在想自己的下一步棋要怎么走,下一场仗要怎么打。我们来的时候,恰逢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它所取得的成就毫无疑问是举世瞩目的奇迹,值得任何赞美和祝贺。但身处深圳,却没有感觉到太多的欢呼雀跃,好像出乎意料的平静。就像我在的深交所,这个深圳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刚刚落地了注册制改革重大举措的地方,感受到的气氛一如它灰白色基调的建筑,简单、冷静、自持,彷佛早已经是过去很久的事情,大家关注的、讨论的、研究的,只有下一步的形势、下一步的方向和下一步的工作。

我曾经读过任正非那篇著名的《华为的冬天》,那是写于20年前的2000年。“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现在是春天吧,但冬天已经不远了,我们在春天与夏天要念着冬天的问题”。当时觉得,也就华为吧,有这么强的危机意识。可这段时间,总是感觉无形中处处存在一种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的压力。不论是政府、企业还是我在深圳创业生活的大学同学们、深交所的年轻同事们,都在思索将要面临的挑战,把今天的事情做到最好的同时,想好自己为明天要做的准备。我原以为这是华为独有的气质,没想到是深圳共有的习惯。

第二期的青深学堂邀请长期从事工业、发改和统计工作的老局长,为我们讲述了深圳产业转型发展的道路。除了增长知识,给我感受最强烈的,仍然是这种居安思危、先行一步的思维方式。产业发展的规律都是一样的,有萌芽、有成长、有繁盛、有衰落;深圳也曾把加工贸易做到天下无敌,也形成了电子信息产业的庞大集群,可它清醒地认识到,贸易也好,制造也罢,不把创新挺在前面,就必然走向衰落,今天不能比昨天有变化,明天不能比今天有变化,就会眼睁睁地失去发展的优势;而创新需要什么?需要人才和资本,所以深圳的产业围绕着信息化这个主线始终在不断调整、优化、适应、升级,最终形成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高效融合,还收获了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的繁荣发展。深圳的产业道路从来不是简单的什么赚钱就干什么,是有着非常清醒思考和超前谋划的。在深圳看来,“朝阳”和“夕阳”,不过是一念之间、转瞬之间。在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调研座谈时,专家们也一再强调这个观点,深圳的理念是只有夕阳技术,没有夕阳产业,政府和企业都在不断探索着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开创新的技术,营造新的环境,搭建新的平台,每天都在为将来作打算。

居安思危才能行稳致远。对这句话的体会是来到深圳以后才如此的入脑入心。我们在努力学习深圳的一些成功做法和经验,我却感到它的目光已经投向别处、投向更远处,在冷静地思考下一步的危机是什么,在倒逼自己去突破现在的自己,以应对更多的风险和挑战。

这也让我深深地思索,我们要学习的市场化是什么?是物竞天择、优胜劣汰;是需求导向、价值为王,但更是瞬息万变、风云激荡。没有多想一步、多走一步的危机意识,是跟不上市场化的步伐的,更不要说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科学的飞跃进步。学会在稳定中看到风险,在喧嚣中保持理性,在盛放时培育新蕾,在危机中找到生机,或许是深圳四十年来披荆斩棘、破浪前行的致胜法宝,也给我上了如何改造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的生动一课。

“十三五”收官,“十四五”启程,2020年已经提示我们,那注定是更加复杂严峻的旅程。“学深圳赶深圳”,既要充分借鉴深圳过去40年成功的经验,更要增强像深圳这样的敏锐性和洞察力,把危机意识融入血液中,更多地关注未来、捕捉经济的细微变动,思索如何去突破青岛现有产业发展需要的新技术,如何去引导和布局适宜青岛实际的未来产业,如何去有意识的吸引和聚集未来产业需要的资本和人才,如何增强在形势变化和突发事件中抵御风险甚至危机反弹的能力,这或许是我们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十组  宋 丽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