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财经日报/青岛财经网讯 作为2020年度青岛社科学术年会之一,“活力青岛”和“城市韧性”建设学术研讨会于9月19日隆重举行。本次学术年会的主题核心聚焦于“活力青岛”和“城市韧性”建设的意义、内容、方向和动力,以及新发展背景下“活力”和“韧性”支撑体系的重构等,与会专家们进行了重点研讨。在当下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下,大数据、人口、应急管理权威专家——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米红,青岛太平洋学会会长、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刘洪滨,山东省海洋经济文化研究院研究员、青岛太平洋学会副会长刘康,青岛科技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刘志远等专家在会上作了精彩演讲。广大学者围绕青岛城市建设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学术交流、思想互动,涌现出了一批质量较高的“全场景”式探索的多领域研究成果,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引领青岛社科学术界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之后的一次学术盛会与思想盛宴。
研讨会现场,青岛社科学会年会的主办方代表、青岛市社科联学
会部部长肖建来致辞。作为论坛活动中的重点环节,经过半年多的精心筹备,论坛筹备组共收到征文39篇,不仅投稿数量和论文作者覆盖的单位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年会,还在学术界形成了较强的影响力和引领力。活动现场,对优秀论文奖、三等奖、二等奖、一等奖论文获奖者分别进行了颁奖。
值得关注的是,为进一步提高学术年会质量,治理学术不端行为,本次学术年会还启动了针对全部投稿论文的查重工作。这在目前的学会活动中是不多见的。“我们严格对投稿论文进行查重的目的很明确,希望它能释放出一个良好信号,推动青岛学术研究在健康诚信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进展。”论坛组织方负责人表示。
青岛是中国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面对新的发展背景亟需进一步优化自身的发展格局,亟需突破“疫情”和“转型”的双重压力,尽快恢复经济活力和秩序、谋求新的发展动力和生长点。亟需在压力重重的新发展背景下,进一步提升“城市活力”、增强“城市韧性”,为国家纵深开放战略实施提供新的重要的“战略支点”。同时,为更好的谋划与助力青岛“十四五”城市建设发展新蓝图,与会专家们进行了重点研讨。观点精彩纷呈,不乏真知灼见,吸引了现场参会者的积极互动,专家们也进行了更为精湛的点评与经验交流。本次青岛社科学术年会,由青岛市社科联主办,青岛市生产力学会、青岛太平洋学会、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生态宜居委员会联合承办,青岛上实中心协办。
“本次学会研讨会围绕青岛的最新发展现状,结合不同的学术研究范式进行了深度研讨,嵌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领域可谓恰逢其时,起到了重要的理论探索作用,继而深入推进青岛城市建设与理论研究的本土化融合化,对助力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有积极意义,同时以学术精神之担当为城市建设做贡献。”青岛市生产力学会会长李利表示。
据了解,会议形成的相关研究成果将提交青岛市发改委等部门,并对青岛市“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形成重要参考,同时推动驻青高校和研究机构相关研究深化,形成一批较高质量的论文或调研报告,对城市发展提供直接有力的智库推动作用。(记者 姜姗)
——【特别聚焦】——
推动:研究成果助力“十四五”规划编制
会议围绕“活力青岛”和“韧性城市”建设的主题,进行全场景的探索,生产力学会会长李利认为,在如下几个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一是对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下,青岛“两个建设”的软件和硬件需求进行了新的研究;二是对中国新发展阶段的城市定位、战略选择、城乡布局进行了深入探讨;三是对青岛发展面临的民营经济、乡村振兴、营商环境等重大专题的调研吐过进行了报告;四是对韧性城市建设的特征和重大意义,以及与之相关的疫情防控、城市治理、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革等现实问题进行了探讨。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本次学术会议出现了几个令人鼓舞的新景象。一是调查研究的成果明显增多;二是对新问题的关注度明显增强,数字经济、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开始受到广泛关注;三是论文作者观察问题的视野更加速开阔,空间和区位的观察更加自觉;四是在社区研究、生活圈设计、干部作风等以往会议涉猎较少的领域开始涌现出多项成果。所有这些都是可喜可贺的。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