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里,记录了屈浩参加师父鲁菜泰斗王义均寿宴的情景,众多徒弟们为王义均贺寿,很多双手接续着,托起一根长长的面条。即使在宽敞的大厅里,徒弟们也需要围绕好几圈,才能撑起面头和面尾。同样的场景,在屈浩的生日寿宴上再次看到,屈家门的徒弟们托起一根长得一眼望不到头的面条,既象征着师父的福寿绵长,也预示着家门师徒的传承联系,绵延不绝。
屈家门每年有两次大聚会,一次是正月初十,一次是10月份屈浩的生日那天。聚会上最重要的内容,是师父给徒弟们上大课。在这样的聚会上,师父给几百个徒弟集中授课,讲的并不是什么专业、高深的技术,而往往是一些看似与厨师职业无关的做人处事的道理。
屈浩讲到,“做厨行与习武相似,如电影《一代宗师》中所言的三个境界:一曰见自己,二曰见天地,三曰见众生。”
其实,屈浩从厨近40年的经历,正可以归纳为这九个字——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屈浩年幼时随保姆奶奶生活,到9岁多才接回家与父母同住。父亲在部队,母亲在学校做老师,工作都特别繁忙,9岁多的屈浩就开始学着自己在家中做饭。屈浩对做饭挺有天分,也挺有兴趣,十来岁就会自己蒸馒头、烙大饼、包饺子、包包子、炒菜。而把对烹饪的兴趣转变为职业的念头,来自他15岁时一次看电影的经历。
20世纪70年代放映电影,正片前往往有一段几分钟的加片,大多是反映劳动者工作的片子,拍摄的人物通常是纺织女工、炼钢工人、士兵、农民等。恰好有一次放映的是厨师在工作的场景,荧幕上展示了厨师炒菜出锅的画面,翻锅、冒火、调味、入盘,一气呵成,几秒钟的镜头就描述了一道菜的制作。动作利落、技艺娴熟、身段潇洒的厨师形象,一下子深深吸引住了屈浩。15岁的屈浩觉得,电影里的厨师和日常做饭的自己完全不同,当下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学习这样的烹饪技术,将来参加工作做厨师。于是,初中毕业报志愿时,他就提出要报考烹饪学校。
听说屈浩要学厨师,父母都反对,极力做屈浩的思想工作。屈浩的爷爷一辈就开设私塾从事教育,父母一辈则多是教师、工程师。父母劝屈浩说:“咱家都是读书人,要多学知识,学文化,上大学,哪能学到初中就上班啊。”
屈浩听从父母的劝说上了高中,但在高中的三年里,心里一直怀揣着做厨师的梦想,总觉得任何职业都不如厨师好。屈浩在高中学习成绩优异,被排在了快班。辅导主任是语文组的组长,一天闲暇时,他和屈浩聊天,问高考后的志向是什么。屈浩说想报考烹饪学校,以后从事厨师行业。没想到,辅导主任鼓励屈浩说:“做厨师好啊,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古典文学中有无数描写美食的诗篇。美食是可以研究一辈子、取之不竭的宝藏。未来餐饮业很有前景,做厨师将来还有机会走向世界,到国外去进行交流。”
受到鼓励的屈浩更坚定了学烹饪、做厨师的志向。他说服父母,以出色的高考成绩,如愿以偿进入北京市服务管理学校学习烹饪专业。
1982年,原来归北京第一服务管理局管辖的丰泽园饭庄划归第二服务管理局管理,并面向服务管理学校烹饪专业招工,成绩出类拔萃的屈浩得以录用,被分配到北京著名的餐饮老字号丰泽园工作。
丰泽园开业于1930年,因股东们在中南海的“丰泽园”共议开张事宜而得名。刚开张的丰泽园饭庄的定位是走高端路线,将“胶东福山帮”和“济南帮”的风味并举,这在当时由山东人经营的北京大饭庄中独树一帜。
由于充分发挥了将鲁菜的两大风味菜兼收并蓄、精华融为一体的优势,丰泽园成了北京最著名的鲁菜馆。新中国成立之初,这里不仅成了知名人士聚餐的地方,而且成为国家领导人举行宴会活动的重要场所。
大到珍贵食材、小到一棵葱,丰泽园都有规范精细的管理。师傅身后的两盆汤(一盆清汤、一盆奶汤)必须备好,要规规矩矩、货真价实地吊汤。在制汤方面精细、讲究,也是丰泽园的传统。管汤的时广南师傅每天兢兢业业地制汤,做个砂锅豆腐、砂锅白菜也要严格用好汤。
各种葱料有十几种之多,在小碗中摆好,丝毫不能含糊。去了葱芯切成的芝麻粒大小的葱白称“葱米”;葱段顶刀切叫“葱花”;比葱米大一些、带葱芯切的叫“葱粒”;葱一破四开,切成1厘米长的段,叫“豆瓣葱”;葱斜切成片,叫“马耳片葱”;比马耳片厚一些的叫“马蹄块葱”;切成1~2厘米的葱叫“葱段”;做葱烧海参时切成1~2寸的葱,叫“葱寸段”。葱还可以切葱丝,又有鸡腿葱丝和眉毛葱丝之分。葱破开后直着切,叫“鸡腿葱丝”;破开后斜着切,形状像人的眉毛,叫“眉毛葱丝”。这十几种不同的葱料每天都得备好,放在每位师傅身前。
在名店丰泽园的众多大师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言传身教中,屈浩不仅厨艺突飞猛进,也养成了细致扎实的烹饪作风,为日后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烹饪大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6年,已经从厨16年的屈浩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年,屈浩参加了“亚洲大厨赛”。这次比赛共有12个国家参加,每个国家只有一个参赛名额,均由在本国家比赛中取得第一名的选手来参赛。比赛规定厨师不能带助手,必须独立完成一整桌宴席——四凉菜、四热菜、一道汤、两面点、一组食品雕刻,可以说这是对厨师技艺的一次全面考核。
准备比赛的时候,屈浩已经调到北京市烹饪职业技术中心担任教师工作。在丰泽园工作繁忙的师父王义均,依然每天下班后悉心指导徒弟屈浩备赛。每天晚上,屈浩都到师父王义均家中商量菜品。对参赛作品,师父一道一道地指导,并为屈浩准备了几套方案。
特别是四个凉菜作品的方案,师父推翻了几次。最终,屈浩以“鸟语花香”参赛,每两朵花配一只飞禽(绶带、锦鸡、仙鹤、喜鹊),用各种可食用的食材摆出飞禽的造型。为了有惊艳的整体效果,屈浩嘱咐上菜的女服务员,四道凉菜一起上。四种飞禽配上小花,分别放在金盘里,盖着金器的盖子。两位服务员每人托着两只金盘,将金盘放到评审台上。在评审台边,两位服务员同时将四只盘盖打开,为的就是给评委惊喜感。四凉菜的盖子一打开,效果立现。四种飞禽制作精细,各个不同,所有的羽毛都由五色食材摆成,色彩斑斓,栩栩如生。
四道热菜、一道汤之后,屈浩在两道面点中运用了他拿手的面塑、雕刻的技艺。专门用餐车推着从西餐厅借来的大银盘,里面装了以面点和黄油制作并加以雕刻的寿星公和小鹿、仙鹤的面塑,代表鹤鹿同春。评委们对活灵活现的面塑赞美有加,名誉顾问郭献瑞还把寿星公带回了家。
屈浩以国内选拔赛第一的成绩,赴新加坡参加了亚洲大厨总决赛。他以传统鲁菜为基础,同时将在日本、新加坡工作时所吸收的异国饮食文化元素融入菜品当中,创意频出,最终获得第一名,并获得了最高奖项钻石奖。
在2011年的世界厨王争霸赛上,屈浩任中国队领队兼教练,以一台“烟雨江南水墨山青”的震撼出品征服了全体国际评委,一举夺得全场总冠军,成为世界厨王。作为中国队领队、曾获8项国际金奖得主的屈浩说,他看重的并不是自己的名声,而是提高中国厨师的影响力,并且把中国的饮食文化推向世界。
作为鲁菜技艺的传承人,屈浩如何看待中国菜系的发展和传承呢?
屈浩说,他的师父“海参王”王义均以一道鲁菜名菜葱烧海参而闻名,从这道名菜的传承上,他体会到:一道名菜得以代代传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历代名师不断努力、不断改革、不断创新的结果。过去山东本土的葱烧海参总是黏糊糊、浑乎乎的,因为葱有黏液,所以无论怎么勾芡,菜都显得没有光泽,葱香味也不够。
到了屈浩的师爷王世珍手中,这道菜就改为提前炸制葱油。将猪油烧到四成热,放入姜、大葱、香菜根、蒜,炼制葱油,以提前将香料的味道激发出来,混合味比单一味更丰富,熬出的葱油葱香四溢,回味悠长。用葱油再去烧制海参,就不会乱汤,海参色泽明亮,味道香浓。同时,王世珍将原来前辈的放酱油改为炒糖色,因为原来北方的酱油品种不丰富,没有老抽,颜色合适,味道就咸了,味道合适,颜色又不够,用炒糖色可以控制颜色的深浅和咸度,做出的海参色泽红亮喜人。
到了屈浩的师父王义均这一代,又对海参的挑选进行了改良,从用之前的大海参改刀成段入菜,改为用中等大小、个头均匀的整只海参,精心发制。他做的海参肉厚、皮薄,吃到嘴里是软糯的,从卖相到口感又有了升华。同时,王义均将烧海参的酱汁改为统一的味汁。
到了屈浩这一代,又加上了青菜,荤素搭配,更健康,同时加入高汤煨制。对海参适度发制,海参不会过于水,香味更足,颜色更清亮,内外味道均匀。这些改良避免了之前酱汁过于黏腻、颜色过重、不入味的缺陷,使葱烧海参从口感、味道、品相上又提高了一个层次。
经济不发达、交通不便利、人口流动少的时候,菜系之间的交流少,泾渭分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流的增加,出现了各种菜系陆续流行,可能前几年里粤菜比较流行,过几年川湘菜比较火爆,又过几年淮扬菜又开始时髦。随着经济交往进一步频繁,一张桌子上可能会有不同菜系的名菜,甚至将国外的一些烹饪技术、元素拿来为我所用的融合菜、创意菜成为时尚。
屈浩分析说,餐饮菜式的发展必然从之前的各领风骚向百花齐放的方向发展。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七十年代,鲁菜一直为文化名流所喜爱,也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关心,丰泽园一度承担着外交接待中宴请尊贵外宾的工作。随着餐饮需求的多元化,鲁菜餐馆的生意看上去没有那么火爆了,但实际上由鲁菜衍生出的京味菜、官府菜、创意菜仍在很多餐厅续写着辉煌。
2003年,屈浩开始开师门收徒。科班出身的屈浩在与师父王义均的交往中,感受到了师徒相传的重要性。师徒传承的不仅是技艺,更是风范和精神。而且,众多亲密的师兄弟之间相互交流切磋,也形成了良好的平台,有助于徒弟们更好地发展为行业的精英,成为对行业和社会有所贡献的人。进入屈浩家门的徒弟中,有的已经四五十岁了,干了二三十年厨行,技艺高超,有的已经做了董事长、总经理或行政总厨,一样慕名前来拜师学艺。徒弟和师父走得近,什么事都能跟师父商量,让师父帮着把舵。到了一定的境界,学的不仅是手艺,更是对待事业的态度和对待世界的哲学。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