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这里是黄河|民居中的血脉传承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201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以下图文来自

《中国江河流域自然与人文遗产影像档案·黄河》

总主编 冯骥才

主编 葛剑雄

摄影 郑云峰

图片注释 贺靓

我们的记忆

20世纪80年代 ,郑云峰先生就跋涉在大河上下,徜徉于河东河西,在拍摄黄河自然风貌的同时,也拍下了黄河的人文景观,记录了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由黄河水滋润的土地上的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节庆、喜怒哀乐。

也许当时他没有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切正在消失,但他肯定没有预料到这一切会消失得那么快。如果他料到了,一定会拍得更多,拍得更全,拍得更细。

但就是这些照片,今天已不可能重拍,尽管它们的图像始终会保存在当事人的记忆中。只是那些人中的一部分已经离开,其余的人也在逐渐逝去,而郑先生拍的这些照片将借助现代技术而永存,我们的记忆也得以在这些照片中保存。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祥地,养育了中国众多的民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与习俗。

藏族


土族


撒拉族


蒙古族


汉族

从服饰、饮食、 交通到生活节俗,各民族呈现出千差万别的风格和特征,它们共同构成了黄河流域丰富多元又极具个性的民族文化。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生活在高原牧区的少数民族,长期逐水草而居,可拆卸的毡包帐篷成为牧民的传统住房。牧民的帐篷,其外形与今天我们野营时用的帐篷很相似,但其材料多用牦牛毛编织成的粗毛毯搭建而成。

对蒙古族而言,搭建蒙古包是一项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圆形的蒙古包侧壁用条木编成网状,上面覆盖伞骨一样的圆顶,再围上毛毡,用绳索固定,帐顶会留一个圆形天窗。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加毛村是一个藏族村,村落依傍在山脚,每家都有一个庭院,即庄廓,大多是土木结构的平房。大雪覆盖下,村庄仿佛都沉寂下来。

昂拉千戶庄园为原尖扎地区第七代昂拉千户长——项谦东知——的宅院。始建于清朝,依山傍水,设计精巧,是青海地区保存较完整的藏式贵族庄园。

庄窠是一种以黄土作屋面、木构架承重、内设廊檐的民居形式,广泛分布在青海东部的农业区及环青海湖各民族杂居区域。庄窠平面多为方形,房屋、庭院皆包围其中,有易建造、利于避风沙等优点。 

黄河蜿蜒穿过山地,开拓出适宜人们栖居的土地,高空俯瞰,尤能感受河流对于人类生命的重要作用。内蒙古一带,有房屋以石头为房基,夯土作墙,土作屋顶,因地制宜,极有当地特色。 

位于陕西省米脂县的李自成行宫,修建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建筑依山就势,从山脚直上山巅,颇具气势。

建于清代同治年间的姜氏庄园,为陕西省米脂县巨富姜耀祖的家宅。庄园主体建筑是陕西地区高等级制式的窑洞院落,四周寨墙高耸,内部相互连通,是全国最大的城堡式窑洞庄园。

山西省临县的一个小山坳建有好几层窑洞的山村——李家村,据称始建于明代,依托碛口古镇水运繁荣而兴建,村落为传统窑洞制式,倚山层叠,蔚为壮观。

窑洞是黄河流域最古老、最有特色的民居类型之一,广泛流行于陕北、陇东、晋中、豫西等黄土高原地区,一般可分为靠崖式、下沉式、独立式窑洞等几种形式。

西北物资随黄河干流水运航道而来,至碛口可转由陆运运送至太原、北京等地,这一水陆交通中转站的角色,造就了碛口镇的繁荣兴盛。鼎盛时期,碛口往来交易的船舶众多,票号、当铺、客栈等店肆林立,为北方著名的商贸集散重镇。

张艺谋导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让这座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6)的乔家大院蜚声海内外,成为晋商大院的代名词。乔家大院建筑恢宏、设计精巧,具有极高的观赏、科研与历史价值。

地坑院也被称作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在河南省陕县西张村镇,由于黄土层堆积深厚,开凿地坑院作为居住空间已历史悠久。从天空俯瞰,一个个方形院落犹如深坑分布在地面,蔚为壮观。

黄河北岸的太行山区山峦叠嶂,不少古民居依山就势而建。

水是万物生命之源,黄河流经之处,赋予了土地以生命之光。人们依着黄河开垦种植,建造家园,与河流一起创造出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朱家峪村沿山东省济南市马连山西麓而建,是一座典型的北方山村古村落。村内保留了自明代以来的祠堂、古桥、庙宇等,古朴清幽。 

01黄河·山水的记忆

本卷将以黄河流域的地理走向为经,以四季更迭为纬,时空结合,从黄河源头至入海口,分为源头、支流、上游、中游、下游五个部分,展现了各个地区的山、水、植被与野生动物等。整体上将突出自然山水的壮美、雄浑、野性与神秘,力求纯粹。

02黄河·往日的记忆

本卷系统展示黄河流域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明,并着重表现黄河岩画、彩陶、仰韶文化、卡约文化喇家遗址、大地湾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寺洼遗址、裴李岗文化、马家窰文化、齐家文化、龙山文化、偃师二里头文化、新郑古城遗址、永泰古城、永济桥、河源古城、云冈石窟、偃师水泉北魏石窟、内蒙古绿城寺、千佛山、太原天龙山石窟、巩义石窟寺等。

03第三卷  黄河·我们的记忆

本卷记录了生活在黄河流域各族人民的农耕放牧、饮食起居、婚丧嫁娶、宗教信仰、民俗年节和各种礼俗等。黄河流经九省区、沿途串联起回、藏、蒙、东乡、土、撒拉、保安、满、汉等民族。五千年来,伴水而居的人民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为黄河文化。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