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高校引进,没有魔幻只有现实

“青岛教育在山东总体领先。”这是青岛市教育局局长刘鹏照在“青岛大家谈”茶座一开始给青岛教育的定位。刘鹏照向十多位参加座谈的大V介绍了青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

对于青岛的高等教育,刘鹏照谈的不多,用一句“青岛高等教育近几年是一个亮点”带过。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近几年,全国多所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分校、研究(生)院在青岛遍地开花,目前青岛已经引入30多所高校,十几所已经落地,包括筹建的的康复大学,即将进入全面开工建设阶段,可以说风头无两。

01

真实家底

2017年“双一流”名单公布,山东省属高校全军覆没,这就是山东高等教育的真实家底。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这不能说是青岛的高校资源落后,而是山东整体都很落后。

山东的高校资源主要集中在济南和青岛,相比之下,青岛的差距还是比较大。

除去山东大学分校和中国石油大学分校,在青岛土生土长的只有中国海洋大学这一所末流“985”,这个调侃的称呼并非贬低中国海洋大学,而是大家对中国海洋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985”高校的普遍认知,认为他们没有达到相应的高度,也可以说是海大发展乏力的一个反映。

海洋是青岛发展的重点,青岛要发展好海洋,却发展不好海洋大学,这怎么说得过去?

济南就不用赘述了,省会优势,使得它成为许多大学的驻地。不过,近几年,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在一些排名上进步很快,超过了驻济高校。虽然质量上有所提升,但总量仍然仍然没法比。后劲不足,就会制约城市未来的发展。

这时候,就要通过引进高校来补齐短板。

例如,浙江近日发文,拟投入50亿元资金引入高水平大学。重庆提出到2022年累计引进100所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渝布局研发机构。大家都面临着本地教育资源与经济实力不匹配的问题,通过引进高校来补齐短板是共同思路。

高校自身发展也不是地方教育局所能完全左右的,优质高校多为部属、省属,市教育局权力有限,重点工作一般放在为城市引进优质高等资源、推动校地融合发展以及重点学科(专业)建设方面,仅从这一角度来看,青岛的确是亮点颇多。

02

引进!引进!

高校与城市共生共荣的关系是不言自明的。

今年5月,媒体报道烟台将西部或者西南的重点大学作为重点引进对象,目前已与兰州大学、重庆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达成初步意向。烟台行动还是太慢了,快者如苏州、宁波等地的高校,派人常驻兰州挖人,使兰州大学流失人才可以再建一所兰州大学。逼得教育部出台文件,“东部高校不得到中西部高校招聘长江学者”,被解读为禁止从中西部高校挖人才。

相比之下,采取合作、引进的方式起码看起来更稳固和“体面”。

在这一方面,青岛行动较快,成果丰硕。不过,由于引进的多是研究院,而非完整的高校,总被人诟病是“跑马圈地”来了。实际上,由于客观因素的限制,教育部对本科院校招生,尤其是部属高校的异地办学,限制很多。

近些年的新大学,往往是通过升格、合并来的,地方想要“无中生有”的新增一所大学,希望非常渺茫。

从专科办起,到博士招生,需要数十年的持续投入,本地已有高校都未必能扶持起来。

所以,直接引进优质高校的研究院就更加灵活。

山东人也需要更多的研究院。山东的莘莘学子常以“学霸”的面貌出现,山东高校也给人“考研基地”的印象。但是山东知名高校不多,无法提供优质的研究生教育,导致人才外流。青岛引进高等研究院,既可以补齐缺口,还可以培养本地人才,或者吸引人才来青岛,一举多得。

2017年,时任济南市委书记王文涛在学习合肥归来后说,“对这些学校进来,这些科研院所进来,都是手笔很大。先舍得,我不管短期效应,未来角度来讲,合肥就是这么起来的,所以他现在科研能力很强,现在很多企业都在那里。”

合肥与中科大经常当做一个榜样宣扬。去年,合肥市长凌云用“倾城之恋”来比喻中科大与合肥的关系。

相比之下,山东还没有一段“倾城之恋”,因为山东对高校的经费投入明显不足,还不舍得。

不论是引进还是培养,都是用钱砸出来的。

青岛前任市委书记李群曾说:“高校争夺战,南边有深圳、北边有青岛。”

在高等教育方面,深圳和青岛很像,甚至还不如青岛。刚刚过完四十岁生日的深圳,曾被称作“文化沙漠”,因为年轻的城市很难拥有一座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大学,而对待土生土长的深圳大学,真的做到了“舍得”。

2020年,深圳大学预算经费高达60.86亿元,南方科技大学41.51亿元,已经超过了一大半部属高校,是全国地方高校的前两名。

深圳大学也实实在在的跑出了“深圳速度”,实力可以吊打众多老牌内地高校。

近日发布的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南方科技大学位列中国第8位,深圳大学名列第18位,仅从排名看,这两座从来不是“985”“211”,也没有入选“双一流”的高校,事实上已经跻身上游“双一流”的行列。

虽然武书连、校友会、软科、QS等大学排行榜眼花缭乱,难以服众。但是有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就是大学录取分数线,它代表了这所大学在人民群众心中的认可程度,以及对一座城市的选择与期望。据深圳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信息,2019年深圳大学普通类录取分数线平均已经超过54%以上的“双一流”高校。

可以预见,深圳大学会越来越强。

这就是舍得投入的结果。

在办好深圳大学、南方科大的基础上,深圳近水楼台地引进香港中文大学等6所香港高校,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诞生了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高校。在国内,十几所双一流高校落地,去年中国海洋大学也过去设立了深圳研究院智能海洋大数据中心,去助力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了。

他人即镜子。

青岛在对本地大学的投入上,虽然绝对数值上与深圳不可比,也没法比,也不公平,但在山东省内还是领先的。今年山东预算经费最多的地方高校是青岛大学,19.11亿元,与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占据榜单前五名。

投资青岛,就是投资国家战略。那么,投资大学,就是投资城市未来。

03

为我所用

王文涛说,“现在我不管怎么样,我先引进来。……(中国科技大学)只要学校在这里,人才在这里,老师在这里,一定程度的溢出就把科技创新带起来了。”

这是一种实用主义精神。既然不存在隶属关系,就放大合作关系。做到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

引进高校也不是为了“报菜名”,而是有的放矢,高质量扩张。从引进高校的名单也可以看出,青岛引进目的性非常明确,理工科最受青睐,尤其是海洋科学、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高精尖方面,这与青岛的的产业发展也相契合。

在对本地高校的扶持上也是如此。中国海洋大学的海洋科学、水产是一流学科,青岛科技大学是橡胶界的黄埔军校,都是青岛的优势。2019年青岛支持的重点学科建设集中在材料、机械、计算机、化工、农业,对接现代海洋、高端装备、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青岛重点产业发展需求。

“融于城市、服务地方、产学一体”,这也是青岛市教育局发展高等教育的标准和原则。

投入自然科学,能够快速地为城市带来经济效益,提升科技水平。在不能全面发展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重点发展、特色发展,让高等教育资源在本地生根发芽,与地方产业发展融为一体。

不过,青岛的人文社科环境是一个短板,在如何涵养城市文化,提升城市软实力方面还有不足。使得青岛看起来大学不少,但文化底蕴不够。

这不是靠多发paper就能快速提升的。人文气息需要长期积累,见效缓慢,也不仅仅是投入经费就能快速见效的,如何让青岛成为一个有文化气息的城市,也是一个需要长期思考的问题。

梅贻琦就职清华大学校长时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决定城市长远发展的,也不是摩天大楼,而是大学。

青岛引进高校尚未进入红利释放期,不过投资教育就是一个十年栽树,百年树人的过程。高校就是青岛的大脑,是城市与产业发展的倚赖,其具体的效果,将在未来显现。

弈天下

理性化地思考 建设性地表达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