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首页观察│产业园区的困境与破题

日前,《问政山东》曝光了淄博市两处重点产业园区的问题。由于项目长期不落地,位于周村区的海联国际动画产业园变身大排档,位于高新区的国润食品电商基地项目则变为菜地。无独有偶,仅仅半月以前,这个节目还曝光了日照市曾重点打造的海洋生物产业园变为洗沙场的现状。作为市级重点项目,曾承担了区域促进产业聚集与转型升级责任,承载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希望的产业园区却屡屡曝出问题,不得不令人深思长期存在于中国产业园身上的“发展之痛”。一方面,产业园区作为改革开放的缩影之一,为中国的产业革命、城市化发展以及体制改革提供了不竭动力。另一方面,在扩张式、粗放式发展“指挥棒”下,中国有相当一部分产业园区确实存在着产业定位不清晰、同质化竞争严重、招商盲目和圈地思维的问题。随着中国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在高质量发展主线下,产业园区亟待突破自身发展过程中的瓶颈,走科学化、特色化、系统化的转型道路。

有统计显示,中国GDP的四分之一来自于产业园区经济,对于地方来说,产业园区聚集了大量资源,是产业革新的试验田,其发展质量与水平直接体现了区域的经济竞争力。“十三五”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三期叠加”效应的影响持续深化。受今年疫情与宏观形势变化的叠加影响,全国的产业园区都面临不同程度的经营和招商压力,企业投资意愿与能力下降,而大部分产业园仍旧处于投资拉动的阶段,才会出现如前文所叙的一系列问题。在宏观经济政策趋“稳”时,产业园区也应顶住压力,加速转型,关注集约化和高质量发展。具体而言,就是由注重规模发展转向质量发展,由注重硬环境转为注重软环境,主导产业由传统产业为主转为注重引导新兴产业发展,由单纯的土地运营走向产业开发,补足产业链,加速技术创新,做好产业配套服务业。

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园区拥有独具一格的产业定位与品牌辨识度。以国内较为成功的产业园区上海张江科技园为例,该产业园产业定位清晰,优势主导产业为电子信息产业与生物医药业,主业与辅业相互协调。园区内已经初步形成了集芯片设计、硅片制造、封装测试及其他相关配套企业为一体的集成电路产业链,产业链条完备,因此,科技园能够带来规模集群效应,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最终成为区域经济的龙头。反观一些县域级“野蛮生长”式的产业园,产业定位不准,过分注重企业数量和“名号”,只是将企业简单罗致在内,当政策红利吃尽后,难以逃脱企业迁移、土地空置、产业园沦为“空壳”的结局。

除了定位准确、错位竞争,产业园区还应有超前的理念规划,走向深度“产城融合”。在时代变革大潮中,产业园区的概念也不断演进,如今的产业园区功能已不是“一座产业孤岛”,而应该与城市发展共荣共生,深度融入城市化进程。这其中的翘楚苏州工业园区提供了一个产业与城市空间协调发展的样本。在园区内,产业集群板块与产业配套、生活服务板块配比科学,“产城难分”,留住了产业,更留住了人气。

纵观中国几十年的产业园区发展历程,就是一部中国经济的迭代史。新时代需要新的产业园区发展模式,是从单一产业链条跨越发展为多个产业链条融合发展、产业链与区域要素资源深度互动的创新的生态系统。只有从低质扩张转型为“高质量”,从“大干快上”转变为精细化“耕耘”,产业园区才能继续担起区域经济发展“助推器”的责任。

记者 尹文丽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