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烟尘测试仪,顺着扶梯爬上四十米高的采集平台,将测试仪伸进烟道里采集废气样本……炎热的天气,室外温度逼近35摄氏度,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即墨分局环境监测人员正在某废气排放企业执行采样任务,一趟下来“烤”得满头大汗。
“上天入地下水,我们的环境监测队伍,守在生态环境保护第一线,当好环境监测的‘哨兵’。”即墨分局工作人员介绍说。近年来,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即墨分局聚焦能力建设、数据赋能、功能服务“三大关键”,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不断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和保障。
大练兵力促人人成为“监测尖兵”
监测人员正在对企业废气排气口进行采样分析。
“采样枪要正对气流方向,采样孔要密闭不漏气,采样枪要轻压轻取……”近日,在某企业,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即墨分局工程师丁渊浩一边操作采样设备,一边向新同事详细讲解废气采集要点。
“每次跟丁工去现场,他都手把手教我监测点位布设、设备参数测试输入、仪器校准以及调零、预测流速和选嘴等监测知识和操作技能。”监测技术人员回忆初学经历,仍记忆犹新。如今,他已从初出茅庐的“小白”,成长为环境监测战线的“多面手”。他的蜕变,正是即墨分局深入开展“青苗干部传帮带”活动的一个真实写照。
“针对站里人少事多的现状,我们围绕‘一专多能’‘一岗多责’‘全岗互通’的要求,内部开展环境监测大练兵,力促人人成为监测能手。”工作人员介绍道。
即墨分局坚持“理论授课+现场教学”相结合,通过“传帮带”途径,加强持证上岗考核、环境监测流程、水和废水监测技术、环境空气和废气采样技术、噪声监测规范等方面知识学习,全面提升环境监测人员的业务水平。
在强化环境监测软实力的同时,即墨分局同步加强环境监测硬件建设,落实环境监测实验室面积1000平方米,添置各类监测设备22台(套),具备环境监测能力87项。
24小时环保大数据擦亮“监测耳目”
环境监测实验室一角
走进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即墨分局的环境监测实验室,只见窗明几净、一尘不染,技术人员李玉浩正在专注进行水质化验分析,记录每一项数据。
“别看我们站小人少,但设备先进、功能齐全,全区污染防治攻坚战所需的监测数据基本出自这里,今年以来出具环境监测报告31份。”即墨分局瞄准智慧环保大数据建设目标,大力推进水质监测网络建设,建成11个重点流域水质断面和4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构建全域化、立体化、实时化水质监测体系,动态掌握水质情况,提高水污染预警能力。
着力构建空气监测大数据平台,建设20个镇(街)微型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常态化运用走航监测车、无人机巡航、大气颗粒物雷达等科技手段对重点区域进行污染源溯源,形成“一张网络、一个中心、一个平台、一套体系”的环境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对大气污染物的全方位动态监测。
此外,即墨分局以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监控全覆盖为重点,推动98家排污许可重点管理单位完成在线监控系统建设,并与国家、省级平台实时联网,实行24小时动态监管,确保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
水、气、土重点领域“监测护航”成效高
监测人员正在对重点流域水质进行采样。
面对天气变化,青岛市生态环境局预计即墨区近期会出现强降雨天气增多的情况,河湖水位会上涨,水环境监管压力也会陡增。
“我们迅速启动了汛期预警监测方案,开展重点流域加密监测7次,采集分析水样16个,综合研判水质变化情况,及时排查整治污染源、风险源问题7个,有效杜绝雨季‘零存整取’现象。”工作人员介绍。同时,充分发挥环境监测预警溯源功能,对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及上游水域开展加密监测,确保饮用水水质达标。
这正是即墨分局充分发挥环境监测效能,服务污染防治攻坚战,守护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安全的生动实践。
即墨分局聚焦水、气、土三大重点领域,常态化推进企业自行监测工作,先后组织581家企业开展自行监测培训,企业自行监测完成率达90%以上,显著提升了环境监测服务水平。
监测护航,环境向好。截至7月31日,即墨区PM2.5和PM10平均浓度分别为31μg/m3、57μg/m3,同比改善6.1%和3.4%,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1.6%,同比提升5.3%;国省控断面水质全部达到地表水IV类标准,4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姜姗
责任编辑:王海山
请输入验证码